《读传灯录示诸子》

时间: 2024-09-19 20:56:15

大鼎知难一手扛,此心已自十年降。

旧存古镜磨无力,近喜三更月到窗。

早岁文章真自累,一生忧患信难双。

从今父子俱清净,共说无生或似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鼎知难一手扛,此心已自十年降。
旧存古镜磨无力,近喜三更月到窗。
早岁文章真自累,一生忧患信难双。
从今父子俱清净,共说无生或似庞。


白话文翻译:

这只大鼎我知道难以单手扛起,我的心早已降伏了十年。
旧日的古镜磨擦得无力,最近我喜爱在三更时月光照进窗前。
年轻时的文章确实让我感到累赘,一生的忧患实在难于两全。
今后父子二人都能清静,共同谈论无生之道,或许就像庞氏那样。


注释:

  • 大鼎:古代用来炊煮食物的大锅,象征重负。
  • 知难:知道事情的艰难。
  • 此心已自十年降:我的心境已经安然了十年。
  • 古镜:象征自我反省、过去的回忆。
  • 三更:指深夜时分。
  • 无生:指无生法门,佛教中的一种境界。
  • :可能指庞涓或庞氏,特指与佛教思想相关的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字子由,号晦庵,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是苏轼的弟弟,学识渊博,擅长诗词、散文,风格清新自然。苏辙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参与政治,因其清白和直言而受到尊重。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苏辙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内心安宁的追求。诗中表达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向往,尤其是父子之间的关系和对无生之道的探讨,体现了他对佛教思想的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苏辙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开头提到的“大鼎知难一手扛”,象征着生活的重担和艰难,暗示着岁月的无情与责任的重大。接着“此心已自十年降”,表达了他对内心平静的渴望。经过十年的磨砺,他的心境已经趋于稳定,表现出一种智慧和成熟。

诗中的“旧存古镜磨无力”,体现了对往昔的反思和对自我的审视,这种沉重感在“早岁文章真自累”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年轻时的成就反而成了负担,显示出苏辙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

最后两句“从今父子俱清净,共说无生或似庞”,表现了他希望与子女一同追求内心的宁静,以及对无生法门的追求。这一联系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思考,也是对家庭关系的期待,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哲理。

整首诗在情感上从沉重转为轻松,体现了诗人在经历了生活的波折后,最终寻找到了一种内在的平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表达了对生活重担的承认与内心的安宁。
    • 第二联:反映对过去的反思与当下的欣赏,尤其是对夜晚的宁静之美。
    • 第三联:指出年轻时的成就成为负担,生活的忧虑难以两全。
    • 第四联:展现对未来的期盼和家庭关系的理想。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大鼎比作生活的重担。
    • 对仗:如“此心已自十年降”与“旧存古镜磨无力”形成对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 象征:古镜象征自我反省与过去的追忆。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种从重负到释然的心路历程,强调内心宁静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大鼎:象征生活的重担和责任。
  • 古镜:象征自我反省和对过去的追忆。
  • 三更月:象征安静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无生:佛教的理想境界,象征超越生死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大鼎”象征什么? A. 生活的重担
    B. 个人的成就
    C. 家庭的和谐

  2. “此心已自十年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迷茫
    C. 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3. 诗中提到的“无生”指的是什么? A. 生命的结束
    B. 佛教的理想境界
    C. 个人的理想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表现隐逸生活的诗。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探讨自我反省与内心的追求,体现出两位诗人在风格和情感上的相似与差异。

参考资料:

  • 《苏辙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