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十首》

时间: 2025-01-04 07:11:08

何止才疏亦命悭,暮年身世寄田间。

望尘早不游金谷,投笔今难戌玉关。

日祷泥龙晴自若,昼骑秧马夕方还。

跳丸只了东西走,不道能苍壮士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止才疏亦命悭,暮年身世寄田间。
望尘早不游金谷,投笔今难戌玉关。
日祷泥龙晴自若,昼骑秧马夕方还。
跳丸只了东西走,不道能苍壮士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与命运的感慨,认为自己不仅才智平平,命运也不济,晚年生活只能寄托在田园间。回想年轻时的游历早已不再,今日写作的心情也难以赴戍边关。每天祈祷希望天气晴朗,白天骑着耕作的马,傍晚才回到家中。生活就像弹跳的丸子,只能随意而行,难以改变那苍老的面容。

注释:

  • 才疏:才华不足,才干平平。
  • 命悭:命运不济,命运不好。
  • 金谷:指金谷园,古代名胜,象征富贵与游乐。
  • 戌玉关:戌是古代的地名,玉关指边关,象征戍守与征战。
  • 泥龙:泥做的龙,象征希望。
  • 秧马:指耕作的马,代表农事生活。
  • 跳丸:形容生活的无常和变幻。

典故解析:

  • 金谷:源自《史记·李将军列传》,金谷园是汉代王族贵族的游乐场所,象征着奢华与享乐。
  • 玉关:古代边关,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天池,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诗人。他的诗风豪放,作品多表达对国家命运、个人遭遇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杂兴十首》是刘克庄在晚年创作的一组诗,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索,尤其是对个人命运的反省,以及对社会动荡的感慨。在这个时期,南宋面临内忧外患,诗人的情感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开头便以“何止才疏亦命悭”引出主题,诗人直面自身的无奈与失落,表现出一种对命运的不满。接下来的“暮年身世寄田间”则暗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成为他晚年生活的寄托。这种对自然与田园的依赖,反映出诗人对于人生的释然与自处。

通过“望尘早不游金谷”和“投笔今难戌玉关”,诗人回忆起年轻时的志向与理想,然而在现实中却无法实现,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失落感。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诸如“日祷泥龙晴自若,昼骑秧马夕方还”,通过对简单农事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平淡生活的接受与珍惜。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表现出刘克庄对自己境遇的深刻理解,传达出一种对命运的无奈与接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读来令人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止才疏亦命悭:不仅是才华不足,连命运也不佳,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不满。
  2. 暮年身世寄田间:晚年生活寄托于田园,体现出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3. 望尘早不游金谷:年轻时的游历已经无法再现,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
  4. 投笔今难戌玉关:写作的心情与理想无法实现,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
  5. 日祷泥龙晴自若:期待美好天气的简单愿望,展现出诗人的朴素心态。
  6. 昼骑秧马夕方还:日常耕作的生活,反映出对普通生活的接受。
  7. 跳丸只了东西走:生活如跳动的丸子,无常而易逝,感叹人生的短暂与变幻。
  8. 不道能苍壮士颜:无论如何,岁月的流逝依旧会改变人的面容,传达出对衰老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泥龙”象征希望。
  • 对仗:在句式上运用对仗,使得诗歌更加和谐。
  • 反复:反复提到自身的无奈与失落,加深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接受,表达了诗人在晚年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体现了对平淡生活的珍视与对往昔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金谷:象征奢华与游乐,反映出对过去生活的向往。
  2. 田间:象征朴素与自然,表现出对平淡生活的接受。
  3. 泥龙:希望与祈愿的象征,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秧马:日常生活的象征,代表着劳动与勤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谷”象征什么? A. 贫困
    B. 奢华与游乐
    C. 战争
    D. 自然

  2. “日祷泥龙晴自若”中“泥龙”象征什么? A. 祈愿与希望
    B. 战争
    C. 田园生活
    D. 个人理想

  3.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战争的思考
    B. 对命运的无奈与接受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青春的怀念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但李白更偏向于豪放与洒脱,刘克庄则显得更加沉郁与无奈。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忧虑,二者在情感基调上可以相互映照。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刘克庄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