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仲春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9:51: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花繁仲春月,北风倒山雨成雪。穷巷下里裤襦尽,老翁稚儿骨欲折。吾人谙事不复惊,以手扣额愿天晴。夕阳才升已复晦,积云如山那肯退。
白话文翻译: 长安的春天花儿盛开在仲春时节,北风猛烈如同山倒,雨水变成了雪花。狭窄的小巷里,人们的衣裤都湿透了,老人和小孩的骨头都快要冻断了。我们这些了解世事的人不再感到惊讶,只是用手敲打额头,祈求天气放晴。夕阳刚刚升起就又变得昏暗,厚厚的云层像山一样不肯散去。
注释:
-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今陕西省西安市。
- 仲春月:农历二月,春天的中期。
- 北风倒山:形容北风非常猛烈。
- 穷巷下里:指狭窄贫穷的街巷。
- 裤襦尽:衣裤都湿透了。
- 骨欲折:形容极度寒冷,骨头都像要冻断。
- 谙事:了解世事。
- 扣额:用手敲打额头,表示焦虑或祈求。
- 夕阳才升已复晦:夕阳刚刚升起就又变得昏暗。
- 积云如山:形容云层非常厚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和个人的情感体验。这首诗描绘了长安仲春时节的异常天气,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对民生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长安(今西安)的春天常常出现异常的天气变化,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种自然现象的感慨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长安仲春时节的异常天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诗中“北风倒山雨成雪”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北风的猛烈和雨雪的交加,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而“穷巷下里裤襦尽,老翁稚儿骨欲折”则进一步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异常天气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困难和痛苦。诗人最后以“吾人谙事不复惊,以手扣额愿天晴”表达了自己对这种自然现象的无奈和对天气好转的期盼,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深沉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安花繁仲春月:长安的春天花儿盛开在仲春时节,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 北风倒山雨成雪:北风猛烈如同山倒,雨水变成了雪花,形容天气异常。
- 穷巷下里裤襦尽:狭窄的小巷里,人们的衣裤都湿透了,描绘了百姓的困境。
- 老翁稚儿骨欲折:老人和小孩的骨头都快要冻断了,形容极度寒冷。
- 吾人谙事不复惊:我们这些了解世事的人不再感到惊讶,表达了无奈。
- 以手扣额愿天晴:只是用手敲打额头,祈求天气放晴,表达了期盼。
- 夕阳才升已复晦:夕阳刚刚升起就又变得昏暗,形容天气持续不佳。
- 积云如山那肯退:厚厚的云层像山一样不肯散去,形容云层厚重。
修辞手法:
- 比喻:“北风倒山”比喻北风非常猛烈。
- 拟人:“积云如山那肯退”拟人化云层,形容云层厚重不肯散去。
- 对仗:“夕阳才升已复晦”对仗工整,表达了天气的反复无常。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异常天气的感慨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诗人通过描绘长安仲春时节的异常天气,展现了自然变化的不可预测性和对民生的影响,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深沉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北风、雨雪、穷巷、裤襦、老翁稚儿、积云。
- 详细解释:北风和雨雪描绘了异常的天气,穷巷和裤襦描绘了百姓的困境,老翁稚儿描绘了受影响的人群,积云描绘了天气持续不佳。
-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怀和对自然变化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北风倒山雨成雪”形容了什么? A. 北风温和 B. 北风猛烈 C. 北风轻柔
- “穷巷下里裤襦尽”描绘了什么? A. 百姓的富裕 B. 百姓的困境 C. 百姓的欢乐
- “吾人谙事不复惊”表达了什么? A. 惊讶 B. 无奈 C. 喜悦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杜甫的《春望》,该诗也描绘了春天的异常天气和对民生的关怀。 诗词对比: 可以将张耒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异常天气,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宋诗选注》、《张耒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