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时间: 2025-01-06 13:11: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阳台
作者: 吴藻 〔清代〕
选石横琴,摩山人画,年年小住西泠。
三弄冰弦,三潭凉月俱清。
红桥十二无人到,削芙蓉两朵峰青。
不分明。水佩风裳,错认湘灵。
成连海上知音少,但七条丝动,移我瑶情。
录曲阑干,问谁素手同凭。
几时共结湖边屋,待修箫来和双声。
且消停。一段秋怀,弹与侬听。
白话文翻译
我在西泠边上,挑选石头做琴,画了一位摩山的隐士,年年在这里小住。
琴声如冰,清澈动听,三潭的月光也显得格外清凉。
红桥上十二个时辰都无人到访,只有两朵削好的芙蓉花映衬着青山。
一切都不清晰。水中佩饰随风飘荡,竟然错认了湘灵的身影。
在浩瀚的海上,知音实在太少,只有那七根琴弦轻轻震动,触动了我内心的情感。
我在栏杆上弹琴,问谁能与我共奏素手和声?
何时我们能在湖边建一间小屋,等待那修箫之人来和我双声共鸣?
且让我们暂时消停下来吧。这段秋日的思绪,我愿弹给你听。
注释
- 横琴:古琴的一种,通常用石头制成。
- 摩山人:隐士,指在山中生活的人。
- 西泠:指西湖的一个地方,因其美景而闻名。
- 红桥:指的是某座桥,象征着孤独。
- 湘灵:传说中的女子,多用于比喻知音或佳人。
- 瑶情:指美好的感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藻(约1680年-约1760年),清代诗人,字仲明,号澹斋,生于浙江,长于杭州。吴藻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清新的风格著称,擅长山水诗、词曲创作。他的诗词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尤其善于描绘秋景。
创作背景
《高阳台》创作于清代,正值吴藻在西湖周围游历时。诗中表达了他对西湖美景的眷恋,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与友人共赏秋景,弹琴吟唱,反映了隐士般的生活情趣。
诗歌鉴赏
这首《高阳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优美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情感。开篇便以“选石横琴”引入,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似乎在选取一块石头来制作乐器,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接着,诗人描绘了那清澈的琴音和洒落的月光,形成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氛围。同时,诗中“红桥十二无人到”的意象,表现出一种孤独感,显得格外动人。
诗人的情感随着琴音和月光而流淌,水佩和风裳的描写增添了神秘感和梦幻色彩,仿佛能听到湘灵的回响。在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中,诗人表达了对音乐的渴望以及对情感的追求,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孤独与渴望。最后,诗人希望能够与友人共筑湖边小屋,共同享受音乐与秋日的宁静,展现了对友情和生活的向往。
总之,这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选石横琴,摩山人画”:诗人挑选石头制琴,描绘隐士的形象,展示对山水的热爱。
- “年年小住西泠”:表明诗人每年都在西湖小住,体现了对这个地方的依恋。
- “三弄冰弦,三潭凉月俱清”:琴声如冰般清澈,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景与声相得益彰。
- “红桥十二无人到”:红桥上无人光顾,传达出一种孤独的情绪。
- “削芙蓉两朵峰青”:青山与芙蓉花相映,形成美丽的自然画面。
- “不分明”:感叹景物模糊,诗人心中难以捉摸的情感。
- “水佩风裳,错认湘灵”:水中佩饰随风飘动,错以为是湘灵,增添了一层梦幻色彩。
- “成连海上知音少”:在辽阔的海上,知音难觅,表达了孤独与渴望。
- “但七条丝动,移我瑶情”:七根琴弦轻轻震动,触动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 “录曲阑干,问谁素手同凭”:在栏杆上弹琴,询问谁能与我共奏,表现对友人的期待。
- “几时共结湖边屋,待修箫来和双声”:希望能与友人共筑小屋,等待共同演奏,体现了对友情的向往。
- “且消停。一段秋怀,弹与侬听”:希望暂时停下来,弹奏这段秋日的思绪给对方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冰弦”比喻琴声清澈,增强了音乐的意象。
- 拟人:如“水佩风裳”,赋予了自然元素以人的特征,增加了画面感。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西湖自然美景的赞美,抒发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和与友人共度宁静生活的向往,营造了一种孤独而又美好的情感氛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琴:象征着坚韧和自然的和谐。
- 月:象征清澈和静谧,常常与思念相联系。
- 红桥:象征着孤独与等待。
- 湘灵:象征着知音和佳人,体现了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摩山人”指的是? A. 一位隐士
B. 一位画家
C. 一位琴师
答案: A -
“三弄冰弦”中“冰弦”指的是什么? A. 琴弦的声音清澈如冰
B. 冰做的琴弦
C. 冰冷的天气
答案: A -
诗中表现的情感主要是? A. 孤独和渴望
B. 欢快和喜悦
C. 怨恨和不满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高阳台》都描绘了孤独的情感,但《静夜思》更侧重于思念,体现了内心的孤独;而《高阳台》则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情感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吴藻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