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卜算子 烛泪
风雨夜窗寒,添得愁多少。
一寸相思一寸灰,还是无心好。
底事太多情,惜别伊谁晓。
不到天明不肯乾,也替人烦恼。
白话文翻译:
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窗外寒气逼人,不知愁苦增加了多少。
每一寸相思都化作一寸灰烬,还是无情的状态更好。
到底是什么让人如此多情,惜别的情感谁能理解?
直到天明我都不愿意放手,也让他人感到烦恼。
注释:
- 风雨夜窗寒:描绘了一个阴雨天气的寒冷夜晚,窗外的风雨增加了内心的孤独与愁苦。
- 添得愁多少:指愁苦不断增加。
- 一寸相思一寸灰:相思的感情如同灰烬般消逝,也暗示了思念的痛苦。
- 还是无心好:无情无义或许更好,暗含对情感的无奈。
- 惜别伊谁晓:分别时的感情,谁能理解。
- 不到天明不肯乾:形容对离别的不甘和执念,直到黎明也不愿放手。
- 也替人烦恼:表达对他人情感的牵连与烦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佩华,清代女性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她的作品在抒情方面颇具特色,展现了女性独特的情感世界。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家庭变故频发的时代,女性的情感表达常常被压抑。高佩华通过个人的情感体验,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诗歌鉴赏:
《卜算子 烛泪》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象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切感受。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窗外的寒冷与内心的愁苦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诗中通过“一寸相思一寸灰”这一句,直观地表达了思念的痛苦,仿佛每一寸思念都在不断消磨。诗人对无情的向往,反映了对情感的无奈与挣扎。
此外,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惜别伊谁晓”与“不到天明不肯乾”进一步深化了惜别的主题,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与无奈。词中不仅有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有对人际关系的深思,显示了诗人在情感上所受的困扰与烦恼。这首词的情感细腻,意象丰富,令人深思,充分展现了高佩华作为女诗人的独特视角与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雨夜窗寒:描绘了夜晚的氛围,暗示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 添得愁多少:强调愁苦的不断增加,反映了对过去的回忆。
- 一寸相思一寸灰:相思的情感如烟火般逝去,带有悲伤之感。
- 还是无心好:表达了对无情状态的渴望,显示情感的无奈。
- 底事太多情:思考情感的复杂与难解,体现对离别的惆怅。
- 惜别伊谁晓:疑问中流露出对他人理解的渴望。
- 不到天明不肯乾:执念于情感,直到最后一刻不愿放手。
- 也替人烦恼:对他人情感的牵连,表达了内心的矛盾。
修辞手法:
- 比喻:“一寸相思一寸灰”用灰烬比喻相思,形象生动。
- 拟人:通过“底事太多情”赋予情感以生命,表达对情感的思考。
- 对仗:整首词在句式上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离别与思念展开,表现了对情感的无奈与深刻理解,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人际关系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雨:象征不安定与动荡的情绪。
- 烛泪:象征思念的苦楚与脆弱。
- 相思:代表对往昔的怀念与情感的纠葛。
- 天明:象征希望与新生,然而在此处却是对离别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风雨夜窗寒”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温暖
B. 孤独
C. 快乐 -
“一寸相思一寸灰”中“灰”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生命
B. 思念的消逝
C. 财富 -
诗人对无心的态度是什么? A. 渴望
B. 排斥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情感的细腻感受。但李清照的词更为柔美,蕴含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而高佩华的《卜算子 烛泪》则更加强调离别的痛苦与思念的沉重。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高佩华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