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太中觅诗》

时间: 2025-01-19 17:27:36

每叹学诗如学仙,未能换骨谩成篇。

翰林万丈光常在,著作三都赋蚤传。

半世无成负便腹,终年有味郴吟肩。

明珠何事轻弹雀,多谢高情未弃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每叹学诗如学仙,
未能换骨谩成篇。
翰林万丈光常在,
著作三都赋蚤传。
半世无成负便腹,
终年有味郴吟肩。
明珠何事轻弹雀,
多谢高情未弃捐。

白话文翻译:

每次感叹学诗就像学仙术一样,
却未能换掉旧骨而随意成篇。
翰林的光辉常在万丈之上,
著作在三都的赋早已流传。
半生无所成就只觉空腹,
整年有趣的音韵在郴州吟唱。
明珠何以轻易地弹射雀鸟,
多亏高尚的情谊未曾抛弃。

注释:

  • 翰林:指的是翰林院,古代政府中的文学机构,象征着文人的地位和成就。
  • 三都:指的是成都、洛阳和长安,古代中国的三大文化中心。
  • 明珠:比喻珍贵的才华或才子,通常有着非凡的才华。
  • 轻弹雀:形容明珠轻易被忽视或轻视的状态。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姜特立,字子华,号白云,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刻的思考著称。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常常流露出对自己学识不足的自省。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对学诗过程的思考和感叹,反映出他对诗歌创作的追求与对自己成就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诗歌学习的感叹,展现了作者对自我境遇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作者将学诗比作学仙,表达了诗歌创作的艰难与高深,但自己却未能将这种高深的境界转化为实际的作品,流露出一种无奈与自嘲。接下来的“翰林万丈光常在”,表现了对那些在学术上取得成就者的羡慕和崇敬。

“著作三都赋蚤传”则强调了优秀作品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影响力,暗示自己的才华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传播。接下来的两句“半世无成负便腹,终年有味郴吟肩”,展现了作者对自己半生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虽然没有取得显著成就,但仍然在吟唱中体味生活的乐趣。

最后两句中,作者用“明珠”比喻自己的才华,暗示虽然才华珍贵,但却轻易被人忽视,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未曾抛弃自己。这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传达出诗人对人生、学术的深邃思考,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每叹学诗如学仙:感叹学习诗歌如同修炼仙术一般艰难。
    • 未能换骨谩成篇:虽有心追求,却无法将内在的灵魂转化为作品。
    • 翰林万丈光常在:那些成就斐然的文学家光辉永存。
    • 著作三都赋蚤传:优秀的作品能在众多文化中心流传。
    • 半世无成负便腹:自己半生努力却无所成就,空虚无聊。
    • 终年有味郴吟肩:尽管如此,仍在生活中找到乐趣。
    • 明珠何事轻弹雀:才华被轻视的哀叹。
    • 多谢高情未弃捐:感激那些不离不弃的朋友。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学诗比作学仙,强调其艰难。
    • 对仗:如“半世无成”与“终年有味”,形成鲜明对比。
  • 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自身诗歌创作过程的反思,表现了对文学成就的渴望与无奈,同时也体现出对朋友情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 翰林:象征着文学的权威与成就。
  • 明珠:代表了诗人的才华与价值。
  • 郴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与艺术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翰林”指的是?

    • A. 一种植物
    • B. 古代的文学机构
    • C. 一种乐器
  2. “明珠”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才华
    • C. 友情
  3. 诗人对自己创作的态度是?

    • A. 自满
    • B. 无奈与反思
    • C. 忽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可以参考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展现了对诗歌与人生的思考。
  • 诗词对比:可以对比李白的《将进酒》,两首诗虽然风格不同,但都表达了对人生与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