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寺丞除云台观》
时间: 2025-01-17 09:49: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方寺丞除云台观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河岳腥膻愤朱忘,
羡公遥领旧灵光。
草荒太白骑驴迹,
云冷希夷委蜕裳。
定有遗民来献土,
可无散吏去焚香。
吾闻同华多奇观,
不比炎州寂寞乡。
白话文翻译:
我在这里看到河岳的腥膻味道,心中不禁愤怒,仿佛忘却了朱雀的光辉;我羡慕那位公子,他远远地领导着旧日的灵光。草地荒凉,太白山的脚印上堆满了杂草,云彩冷淡,似乎在渴望与世无争。一定会有遗民前来献土,但无须那些散官去焚香祭拜。我听说同华地方多么奇特的景观,怎能与炎州那寂寞的乡村相提并论呢?
注释:
- 河岳:指高大的山脉,这里比喻壮丽的自然景观。
- 腥膻:指有腥味或膻味的气味,这里形容大自然的粗犷。
- 朱忘:朱雀,象征华丽的光辉。
- 羡公:指羡慕的公子,可能是某位历史人物。
- 太白:即太白山,著名的山脉。
- 骑驴迹:指骑驴者的足迹,形容草荒。
- 希夷:形容冷清、清淡的样子。
- 焚香:祭祀时用香火,表达敬畏和怀念。
- 同华:指同华山,著名的名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阮,号白云,江苏人。刘克庄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变迁的关注。
创作背景:
《方寺丞除云台观》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在此时表达了对壮丽自然的向往和对人世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本诗以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世沧桑的思考。开头两句通过描绘河岳的腥膻味,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接着通过羡慕公子的描写,表现了对旧日辉煌的向往。诗中提到的太白山和草荒,映射出岁月的无情与自然的无常。后半部分,诗人提到“遗民”和“焚香”,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历史的无奈。最后一句则以同华的奇观作结,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壮丽自然的热爱,表明他心中仍有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河岳腥膻愤朱忘:描绘了自然的粗犷与壮观,诗人因其感到愤慨,似乎忘却了华丽的朱雀。
- 羡公遥领旧灵光: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羡慕,可能指代某位历史人物。
- 草荒太白骑驴迹:通过荒凉的草地和太白山的足迹,表现出一种苍凉的景象。
- 云冷希夷委蜕裳:暗示自然的冷清与人们的无奈,渴望与世无争。
- 定有遗民来献土:表达对故土的情感,渴望有人来祭奠。
- 可无散吏去焚香:批评那些无所事事的官员。
- 吾闻同华多奇观:提到同华山的美丽景观。
- 不比炎州寂寞乡:强调同华的美景与炎州的寂寞形成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通过河岳和朱雀比喻自然的粗犷与华美。
- 对仗:如“羡公遥领旧灵光”与“云冷希夷委蜕裳”,对仗整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诗人在面对大自然时,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与精神的慰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岳:象征高耸入云的壮丽自然。
- 朱雀:象征华丽与辉煌。
- 太白:象征历史的沧桑与人世的变迁。
- 草荒:象征荒凉与凋零。
- 遗民:象征对故土的思念与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太白”指的是哪个著名山脉? A. 华山
B. 太白山
C. 黄山
D. 嵩山 -
“羡公遥领旧灵光”中的“公”指代什么? A. 诗人
B. 某位历史人物
C. 自然
D. 官员 -
诗中提到“焚香”的主要目的是? A. 祭祀
B. 祈求平安
C. 解除邪祟
D. 表达对故土的怀念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与《方寺丞除云台观》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思索与自然的赞美,但前者更多地表现了个人情感的孤独与怀古情怀,而后者则强调了对故土的眷恋与对壮丽自然的赞叹。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诗词鉴赏指南》
- 《古诗词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