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华山
作者: 吕燕昭 〔清代〕
苍然和色接云台,
乘兴登临见九垓。
海日斜连仙掌动,
天风高拥岳莲开。
空濛绝塞黄流远,
缥缈雄关紫气来。
咫尺真能通帝座,
振衣千仞几徘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华山的壮丽景象。苍茫的山色与云天相接,诗人兴致勃勃地登高远望,眼前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海上的夕阳斜斜地挂着,像是仙人的手掌在摇动;高空的风迎面而来,仿佛是岳山上的莲花绽放。远方的黄河流淌,空蒙而遥远,雄伟的关隘中紫气涌现。咫尺之距竟能与天帝相通,诗人振衣而立,心中不禁徘徊。
注释:
字词注释:
- 苍然:指苍茫的样子。
- 云台:指云层之上,象征高远。
- 九垓:指九天,形容高远。
- 海日:海上的夕阳。
- 仙掌:神仙的手掌,形容夕阳的形状。
- 岳莲:比喻高山上的花。
- 空濛:形容远处景物模糊不清。
- 绝塞:遥远的地方。
- 缥缈:形容轻盈虚幻。
- 雄关:指险要的关隘。
- 紫气:古代认为吉祥的气象。
- 帝座:天帝的宝座。
- 千仞:形容极高的山。
典故解析:
- “通帝座”:可理解为接近天界,反映了古代士人追求理想与道德境界的愿望。
- “振衣千仞”:强调高山的崇高和诗人心境的高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燕昭是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文人气息的时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游历华山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华山》是一首描绘华山壮丽景色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将华山的雄伟和自然的神秘完美结合。首联“苍然和色接云台,乘兴登临见九垓”直接引入登山的情景,展现出诗人登高望远的兴奋心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下来的“海日斜连仙掌动,天风高拥岳莲开”则通过比喻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仙境相联系,创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意境。诗中后半部分,诗人用“空濛绝塞黄流远,缥缈雄关紫气来”来描绘远方的黄河与关隘,增强了诗的空间感和神秘感。最后两句“咫尺真能通帝座,振衣千仞几徘徊”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也体现了他在自然与心灵之间的徘徊与思索,深刻而富有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苍然和色接云台”:描绘了华山苍茫的色彩与天空相接,表现出高远的意境。
- “乘兴登临见九垓”:表达了诗人因兴致而登高,见到广阔的天空。
- “海日斜连仙掌动”:夕阳斜照,形成仙人的手掌形状,生动形象。
- “天风高拥岳莲开”:形容山风轻拂,仿佛莲花盛开,意境优美。
- “空濛绝塞黄流远”:描绘远方的黄河流淌,给人以空旷感。
- “缥缈雄关紫气来”:形容关隘处涌出紫气,象征吉祥。
- “咫尺真能通帝座”:表现了高处的神秘感,仿佛能够接近神灵。
- “振衣千仞几徘徊”:诗人振衣而立,心中徘徊,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海日斜连仙掌动”,将夕阳比作仙人的手掌,生动形象。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表现了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然:象征大自然的广阔与深邃。
- 海日:象征时间与光辉的转瞬即逝。
- 仙掌:象征神秘与美好。
- 紫气:象征吉祥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苍然和色接云台”中“苍然”指的是什么?
- A. 明亮的颜色
- B. 苍茫的色彩
- C. 暗淡的颜色
-
填空题:诗中“咫尺真能通___”表达的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神仙境界相结合,体现了诗人的追求。 (对/错)
答案:
- B. 苍茫的色彩
- 帝座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写自然景观,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哲理思考,但王维的作品更注重静谧与内心的宁静,而吕燕昭的《华山》则更多展现了雄伟与壮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吕燕昭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