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作者: 袁嘉 〔清代〕
惜春春去留难住,愁里年华。
病里韶华。消尽吟情枉自嗟。
风狂雨骤催飘泊,短命桃花。
薄命杨花。底事伤心聚一家。
白话文翻译:
春天可惜,春天已去,却难以留住;在愁苦中度过的年华。
在病痛中,青春光华渐逝,吟唱的情感也无奈消散。
狂风骤雨催促着漂泊,短暂的桃花。
薄命的杨花。究竟为何伤心聚在一起呢?
注释:
- 惜春:对春天的珍惜和怜惜。
- 愁里年华:在愁苦中度过的青春岁月。
- 韶华:指美好的青春时代。
- 吟情:吟唱的情感。
- 狂雨骤风:形容天气恶劣,风雨交加。
- 桃花、杨花:象征短暂和脆弱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嘉,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感慨,风格多为婉约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动荡,诗人面对春天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产生了深刻的感慨。
诗歌鉴赏:
《采桑子》是袁嘉在感叹时光流逝与青春无常时所作,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桃花和杨花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短暂的惋惜。开头两句“惜春春去留难住,愁里年华”将春天的流逝与个人的愁苦紧密相连,体现了人对时光的无力感。接下来,诗人将个人的病痛与青春的消逝相提并论,突显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风雨中的“短命桃花”和“薄命杨花”更是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桃花和杨花都是春天的代表,却又因风雨的摧残而显得格外无助。最后一句“底事伤心聚一家”则是一种对悲情的总结,似乎在探讨为何在这样的境遇下,仍然要聚在一起,是否是因为共同的痛苦使得彼此相连。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奈,感情深邃而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惜春春去留难住”:感叹春天已去,无法挽留。
- “愁里年华”:在愁苦中度过的青春岁月。
- “病里韶华”:形容在病痛中青春流逝的无奈。
- “消尽吟情枉自嗟”:吟唱的情感消散,感叹无用。
- “风狂雨骤催飘泊”:恶劣天气催促人生漂泊。
- “短命桃花,薄命杨花”:象征短暂与脆弱的美好。
- “底事伤心聚一家”:探讨为何共同悲伤相聚。
修辞手法:
- 比喻:桃花、杨花比喻生命的短暂。
- 拟人:将春天、花朵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情表达。
- 对仗:如“短命桃花,薄命杨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青春短暂、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在悲伤中寻求慰藉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生命和希望。
- 桃花:美好但短暂,象征青春。
- 杨花:象征脆弱与无常。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反映了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采桑子》的作者是?
A. 李白
B. 袁嘉
C. 白居易
D. 杜甫 -
“病里韶华”中“韶华”指的是什么?
A. 春天
B. 青春
C. 美好
D. 病痛 -
诗中提到的“薄命杨花”象征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不幸的命运
C. 春天的到来
D. 痛苦的经历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袁嘉的《采桑子》更为细腻,情感更加内敛,反映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袁嘉研究》
- 《古诗词赏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