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点红尘未敢生,松间雪後政堪行。
日光半破风微度,时作高林落果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这片宁静的山居环境中,没有一丝尘世的喧嚣。雪后松林中,行走是如此惬意。阳光透过树枝洒下,微风轻拂,偶尔听到高大的树林中果实落下的声音。
注释: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喧嚣。
- 政堪行:这里的“政”字可理解为“正”,表示正适合行走。
- 日光半破:阳光透过树木,斑驳陆离。
- 时作高林落果声:时而可以听到树上果实掉落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杨万里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被称为“江湖诗人”。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情感真挚,语句精炼。
创作背景:
《山居雪后二首》创作于其隐居于山林的时期,诗人借景抒怀,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尘世喧嚣的逃避,反映了南宋文人追求清幽雅致生活的心态。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山居雪后二首》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展示了诗人在山林雪后静谧环境中的感受。首句“一点红尘未敢生”,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远离与避世之意,简洁而有力,突显出山居生活的纯净。接下来的“松间雪後政堪行”,通过描绘雪后松林的场景,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似乎雪后的松林成为了人们行走的乐土。
“日光半破风微度”描绘了阳光透过树木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温暖与静谧的感觉,仿佛在呼唤人们走入自然的怀抱。而“时作高林落果声”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落果的声音让整个山林显得生动而富有趣味,充满了诗意的生活气息。
整首诗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然,反映了南宋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在这片静谧的雪后山林中,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展现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点红尘未敢生:没有一丝尘世的气息,表明诗人与世隔绝的状态。
- 松间雪後政堪行:松林中的景象雪后更加清新,适合漫步。
- 日光半破风微度:阳光透过树木,微风轻轻吹拂,体现出自然的和谐。
- 时作高林落果声:偶尔听到果实掉落的声音,增添了自然的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传达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对仗:诗句中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诗人对尘世生活的超然态度。在宁静的山居生活中,诗人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尘:象征世俗的烦恼和喧闹。
- 松间雪:象征清新、宁静的自然环境。
- 日光:象征温暖与希望。
- 落果声: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红尘”指的是: A. 纯洁的生活
B. 世俗的纷扰
C. 自然的美好 -
诗人在雪后松林中的感觉是: A. 寂寞
B. 宁静与惬意
C. 喧闹 -
“时作高林落果声”中落果的声音象征着: A. 自然的安宁
B. 生命的活力
C. 诗人的孤独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隐居生活的理想境界。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比较杨万里的《山居雪后二首》和王维的《鹿柴》,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对自然的描写风格的异同。杨万里更加侧重于雪后的宁静与生机,而王维则强调山林的幽静与深邃,二者共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网》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