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晓行》
时间: 2025-01-06 09:17: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两崖夹晓月,万壑分秋风。
今朝定何朝,孤赏莫与同。
石路抱岩转,云气青濛濛。
篮舆拂露枝,乱点惊仆童。
微泉不知处,玉佩鸣深丛。
平生慕李愿,得此行旅中。
居人轻佳境,过客意无穷。
山木好题诗,恨我行匆匆。
白话文翻译:
两座山崖夹着晨月,万壑之间传来秋风。
今天究竟是何日,孤独赏景无人同伴。
石路蜿蜒环绕岩石,云气弥漫青色朦胧。
篱笆车轻拂着露水枝,惊起了小仆童的惊呼。
微弱的泉水不知流向何处,玉佩在茂密的丛林中轻声作响。
我一生仰慕李白的豪情,得此行程在旅途中。
居住在这里的人轻视美好境地,过路的客人却意兴盎然。
山中树木适合题诗,唯恨我行程匆匆。
注释:
- 晓月:晨晨的月亮。
- 万壑:形容众多的山谷。
- 篮舆:古代的一种运输工具,通常是用竹子制成的。
- 慕李愿:指对李白的景仰与向往,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作品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与义,字义甫,号元白,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福建。其诗风清新脱俗,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山间的晨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孤独赏景的感慨。诗人在行旅中,感受到山水的幽静与美丽,内心却又有些许惆怅。
诗歌鉴赏:
《山路晓行》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山水诗。诗人通过清晨的山间行走,生动地展示了山水的清幽与美丽。开首两句“两崖夹晓月,万壑分秋风”,展现了清晨的宁静与凉爽,月亮与秋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接着,诗人用“孤赏莫与同”表达了自己在美丽的自然中感到孤独的心情,虽然周围的景色令人陶醉,但无伴同行,分享美景的快乐却显得格外孤单。
后面的画面描写如“石路抱岩转,云气青濛濛”,展现了路途的曲折与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感。而“篮舆拂露枝,乱点惊仆童”则通过小仆童的惊呼,增添了一丝生活气息,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诗人在旅途中,感受到的微泉与玉佩的声音,仿佛让人沉浸在一种宁静的状态中。
全诗的最后,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向往与惋惜,居住此地的人对美景的轻视,与过客的无限感慨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个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两崖夹晓月:描绘了两侧山崖之间的晨月,展现早晨清新宁静的氛围。
- 万壑分秋风:千山万壑之间传来秋风,感觉到季节的变化。
- 今朝定何朝:诗人怀疑今天究竟是何日,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孤赏莫与同:独自欣赏美景,无法与人分享,增加了孤独感。
- 石路抱岩转:石头铺成的路环绕着岩石,描绘出山路的曲折。
- 云气青濛濛:云气弥漫,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增加了诗的神秘感。
- 篮舆拂露枝:轻便的车子拂过露水沾湿的树枝,生动地描绘了行旅的情景。
- 乱点惊仆童:小仆童因惊动而发出声响,表现出生活的气息。
- 微泉不知处:小泉水流动的方向难以捉摸,暗示了一种神秘感。
- 玉佩鸣深丛:玉佩在丛林中碰撞,发出轻声的响声,增加了诗的音韵美。
- 平生慕李愿:表达对李白的向往,抒发诗人的豪情与追求。
- 得此行旅中:此时此刻的旅行中,感受到李白豪放的精神。
- 居人轻佳境:居住在此的人对美好环境漠不关心。
- 过客意无穷:过路的旅客却充满了感慨,体现出对美的珍视。
- 山木好题诗:山中的树木适合写诗,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恨我行匆匆:感叹自己行程匆忙,无法细细品味美景。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如“篮舆拂露枝”将车子拟人化,增添了生动感;“两崖夹晓月”和“万壑分秋风”对仗工整,形成优美的韵律。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的向往与人生的感慨,体现了孤独与追求的对比,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晓月:象征新生与希望。
- 秋风:代表季节的更替和人生的无常。
- 石路:象征人生的道路,曲折而难行。
- 微泉:象征生命的细腻与幽静。
- 玉佩:象征高雅与文人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今朝定何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时间的怀念
b) 对孤独的感慨
c) 对美景的欣赏 -
“篮舆拂露枝”中“篮舆”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饮食
b) 一种交通工具
c) 一种文具 -
诗人对李白的态度是? a) 轻视
b) 崇拜
c) 忘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之美,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李白《庐山谣》:展示对山水的热爱与豪情。
诗词对比:
- 陈与义的《山路晓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主题上都有对自然的赞美,但陈与义更强调个体的孤独感,而王维则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两者在意象上均使用山水,但表达的情感基调却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