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日闻德音寄李德升席大光新有召命皆》
时间: 2025-01-14 14:03: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月二十日闻德音寄李德升席大光新有召命皆
作者: 陈与义
尘隔斗牛三月余,
德音再与万方初。
又蒙天地宽今岁,
且扫轩窗读我书。
自古安危关政事,
随时忧喜到樵渔。
零陵併起扶颠手,
九庙无归计莫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于三月中旬,时光已过去了三个月,遥隔的尘埃使我对君子的德音感到珍贵。如今,听闻您的音讯再次传来,仿佛是万方初升的阳光。又值今年天地宽广,心境开阔,我索性打扫窗户,静心读书。自古以来,安危与政事息息相关,每个时代的忧喜都能抵达樵夫渔夫的耳中。零陵的山水交融,恰似扶持颠覆的双手,而对于九庙的归属,恐怕不能疏忽。
注释:
- 尘隔:指尘埃隔绝,形容远离或不易相见。
- 斗牛:天上的星宿名,象征时间的流逝。
- 德音:美好的音信或教诲。
- 轩窗:窗户,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光明。
- 安危:安定与危险,指政局的稳定与动荡。
- 零陵:古地名,指零陵地区,风景秀丽。
- 九庙:指古代祭祀的庙宇,象征着对神灵的敬仰与归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与义(约1040年-约1120年),字士隐,号白石,南宋时期的诗人,文人,代表作有《白石道人集》。他的诗作多涉及自然、人生哲理及政治等,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政局动荡之际,诗人通过对德音的追忆与思考,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及对文人交往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时间的流逝和人与人之间的音信传递,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开头的“尘隔斗牛三月余”,给人一种距离和时光的感触,仿佛在说人与人之间的相隔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更是心灵上的。而接下来的“德音再与万方初”,则表现出诗人对德音的渴望与珍重,似乎即便时光荏苒,朋友的音讯依旧是那样的珍贵。
诗中提到“又蒙天地宽今岁”,表达了对新一年的希望与宽广的期待,接着“且扫轩窗读我书”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希望通过阅读来提升自我的愿望。后面的“自古安危关政事”,则是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思考,显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最后两句“零陵併起扶颠手,九庙无归计莫疏”,既有对神灵的敬仰,也有对国家治理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整首诗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既表达了个人情感,又涵养了对社会的关怀,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的思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尘隔斗牛三月余:时间已经过去三个月,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如同尘埃一般。
- 德音再与万方初:听闻朋友的音讯,仿佛是新的一天开始。
- 又蒙天地宽今岁:今年自然宽广,预示着美好的前景。
- 且扫轩窗读我书:想要清理心灵的窗户,专注于阅读。
- 自古安危关政事:古往今来,安定与危险与政治息息相关。
- 随时忧喜到樵渔:每个时代的喜忧都能传达到普通人的生活中。
- 零陵併起扶颠手:零陵的自然景象与扶持颠覆的双手交融。
- 九庙无归计莫疏:对于神灵庙宇的归属,不能掉以轻心。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尘隔”比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仗(如“安危”和“忧喜”对称)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艺术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对政治局势的关注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 尘埃:象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阻隔。
- 德音:代表美好的音信与友谊。
- 轩窗: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追求。
- 安危:体现对国家政局的关心。
- 零陵:自然景象的美好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德音”指的是什么? A. 友人的音信
B. 诗人的创作
C. 自然的声音
D. 政治的决策 -
“尘隔斗牛三月余”中的“斗牛”象征什么? A. 时光的流逝
B. 朋友的思念
C. 自然的美丽
D. 政治的纷争 -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A. 个人生活
B. 友谊与政治
C. 自然景观
D. 家庭关系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同样体现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两者都显示了诗人对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的关注,但陈与义更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音信与联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陈与义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