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时间: 2025-01-04 09:33: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乱后此身何计是,翠微深处柴扉。
即今双鬓已如丝。虚名将底用,真意在鸱夷。
治国无谋归去好,衡门犹可楼迟。
不妨沉醉典春衣。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白话文翻译:
这场乱后,我的身世又该如何打算呢?在那翠绿的山中,有一扇柴门。如今我双鬓已经如白丝般苍白。虚名究竟有什么用?真正的意义在于那鸱夷之地。治理国家没有谋略,归去也是好,衡门之内,我仍可慢慢楼上。何不沉醉于春日的衣裳呢?人生在世,乐在耳边,何必在乎何时才能富贵呢。
注释:
- 翠微:指青翠的山水,象征清幽雅致的环境。
- 柴扉:指用柴木做的门,意指简朴的居所。
- 虚名:空洞的名声,指没有实质内容的名声。
- 鸱夷:古地名,或指一个理想的隐居地方。
- 治国无谋:指治理国家没有才能和策略。
- 衡门:指家门,象征着家庭的安宁。
- 典春衣:指春季的衣服,寓意享受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向滈,字子贞,号松源,宋代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以清新自然和沉静深远著称,常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战乱之后,诗人经历了社会动荡,内心对未来的迷茫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他对虚名和权势的看淡,渴望追求一种宁静的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通过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社会动荡后的无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乱后此身何计是,翠微深处柴扉”,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水图景,诗人犹如一位隐士,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内心却充满了对未来的迷惘。接下来,“双鬓已如丝”表明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无奈交织。
诗中“虚名将底用,真意在鸱夷”,更是透出诗人对名利的轻视与对归隐的渴望,强调了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最后几句“不妨沉醉典春衣”,则是诗人对生活乐趣的追求,提醒我们在世俗纷扰中,享受当下的生活乐趣,不必过于在意富贵的获得。整首诗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深思,强调了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首令人深思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乱后此身何计是:经历动乱之后,我的身体和命运又该如何打算呢?
- 翠微深处柴扉:在青翠的山中,有一扇简朴的柴门。
- 即今双鬓已如丝:如今我的两鬓已经如白丝般苍白。
- 虚名将底用,真意在鸱夷:空洞的名声有什么用呢?真正的意义在于隐居的生活。
- 治国无谋归去好:治理国家没有谋略,回归故里反而更好。
- 衡门犹可楼迟:在家门内,我仍可悠然自得。
- 不妨沉醉典春衣:何不在春天的衣裳中尽情沉醉?
-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人生在世,乐趣就在耳边,何必在乎何时才能富贵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双鬓比作白丝,形象地表达了岁月的流逝。
- 对仗:如“治国无谋归去好,衡门犹可楼迟”,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反问:通过反问“虚名将底用”,引发读者对名利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看淡、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乐趣的追求,强调了在动荡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乐观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微:象征着自然的宁静和美好,表现出诗人向往的隐逸生活。
- 柴扉:代表简朴的生活态度,强调诗人的自我选择。
- 双鬓:象征时间的流逝,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 春衣:象征温暖和乐趣,表达对生活美好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虚名将底用”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A. 名声重要
B. 名声无用
C. 名声可以带来财富 -
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态度是: A. 否定
B. 向往
C. 无所谓 -
“衡门犹可楼迟”意指: A. 生活富裕
B. 生活悠闲
C. 生活忙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对人生乐趣的追求,但更加豪放,强调尽情享乐。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有对历史的思考,但更聚焦于英雄气概与历史的无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