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藤州江月楼)》

时间: 2025-01-19 18:10:01

长记酒醒人散后,风月满江楼。

楼外烟波万顷秋。

高槛冷飕飕。

想见云鬟香雾湿,斜坠玉搔头。

两处相思一样愁。

休更照鄜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武陵春(藤州江月楼)
向滈 〔宋代〕

长记酒醒人散后,风月满江楼。
楼外烟波万顷秋。高槛冷飕飕。
想见云鬟香雾湿,斜坠玉搔头。
两处相思一样愁。休更照鄜州。


白话文翻译

记得酒醒后,人们已经散去,楼中只余下满江的风月。
楼外的水面上,烟波浩渺,秋意浓厚。高高的栏杆冷风习习。
想必那位女子,云鬟湿润,香气弥漫,发鬓微垂,似乎在轻轻梳理头发。
两地相思,愁苦情意如出一辙。再也不必去照看鄜州的月色。


注释

字词注释

  1. 长记:长久记得。
  2. 酒醒:指醉酒后醒来。
  3. 人散后:人们散去之后。
  4. 风月:指美好的风景和月光。
  5. 万顷:形容水面宽广。
  6. 高槛:高高的栏杆。
  7. 冷飕飕:形容冷风的感觉。
  8. 云鬟:形容女子的发型,像云一样的发髻。
  9. 香雾湿:形容香气如雾般弥漫。
  10. 斜坠:微微垂落。
  11. 玉搔头:指用玉制的梳子梳理头发。
  12. 相思:对情人的思念。
  13. 鄜州:古地名,今陕西一带。

典故解析
“鄜州”在历史上常与思念、离愁相关联,代表着远方的情人或故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向滈,字子溪,号山人,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词常流露出对人生、情感的深刻思考,风格细腻优美。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某个秋夜,诗人经历了酒醉之后的孤独与思念,描绘了江边的美丽景色与内心的愁苦。


诗歌鉴赏

《武陵春(藤州江月楼)》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描绘了作者在酒醒后面对空荡荡的楼阁,心中涌现出的思念与惆怅。前两句“长记酒醒人散后,风月满江楼。”引入了诗的场景,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夜晚,酒后的清醒让人更加感受到人的散去与环境的美好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楼外烟波万顷秋”,通过描绘水面秋意的辽阔,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高槛冷飕飕”一句,更加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冷清与孤独。“想见云鬟香雾湿,斜坠玉搔头。”则转向思念的对象,描绘了心中那位女子的美丽形象,仿佛她就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最后一句“两处相思一样愁”,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表达了两地相思的共同愁苦,最后的“休更照鄜州”则是对情感的无奈与不甘。

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与优美的自然景色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深刻理解与无奈,充满了凄美的情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记酒醒人散后:诗人在酒醒后,回忆起人们已经散去的情景。
  2. 风月满江楼:此时的江楼,被美丽的自然风光所环绕。
  3. 楼外烟波万顷秋:描述楼外的江水浩渺,秋意浓厚。
  4. 高槛冷飕飕:高高的栏杆,冷风习习,表现出孤独的感觉。
  5. 想见云鬟香雾湿:想象心中女子的头发如云,香气弥漫,增添了思念的情感。
  6. 斜坠玉搔头:女子的发鬓微微垂落,形象生动。
  7. 两处相思一样愁:两地的思念,愁苦相同。
  8. 休更照鄜州:不再去看鄜州的月色,表达了对情感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发型比作云,增加了诗的美感。
  • 对仗:上下句对称,形成韵律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孤独、思念、愁苦的主题展开,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反映了人们在美好景色中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欢愉与悲伤的交织。
  2. 江楼:象征着回忆与思念的空间。
  3. 烟波:描绘水面的辽阔,象征着思念的无边。
  4. 高槛:象征着孤独与冷清。
  5. 云鬟:象征着美丽与思念的对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鄜州”是指哪个地方?
    A. 陕西
    B. 四川
    C. 江苏
    D. 浙江

  2. 诗中提到的“云鬟”指的是谁的发型?
    A. 诗人
    B. 朋友
    C. 思念的女子
    D. 母亲

  3. 诗中“高槛冷飕飕”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孤独
    C. 愤怒
    D. 激动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向滈的《武陵春》更侧重于外部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强调对情感的细腻描绘和内心的挣扎。两者都展现了相思的主题,却各有风格与侧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武陵春(藤州江月楼)》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