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待渡二首 其二
作者: 顾惇 〔清代〕
何不中流架石梁,教人来往涉康庄。
丈夫欲补乾坤缺,薄暮朝朝自忖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为什么不在中流架起石桥,让人们能够自由地往来于宽阔的河岸呢?一个有志之士想要填补天地间的缺失,白天和黑夜都在反思自己的能力和责任。
注释
字词注释:
- 不中流:指河流的中间部分。
- 架石梁:搭建石桥。
- 康庄:宽阔的道路或河岸,象征着繁荣。
- 丈夫:这里指有志之士或男子汉。
- 补乾坤缺:填补天地间的不足,意指承担重任。
- 薄暮:黄昏时分,象征时间的流逝。
- 自忖量:自我思考和权衡。
典故解析:
- “补乾坤缺”可以理解为借用《庄子》中“天地之缺”之意,表现出诗人对社会责任与理想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惇,清代诗人,生于康熙年间,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常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的社会转型期,正值士人面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诗人借此表达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和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诗歌鉴赏
顾惇的《待渡二首 其二》通过简单的意象展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责任与理想。诗的开头通过“何不中流架石梁”这一设问,直接引起读者的思考,既展示了诗人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又传达出一种希望人们能够创造便利与繁荣的愿望。
接下来的“丈夫欲补乾坤缺”,则进一步引申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自身责任的反思。这里的“丈夫”不仅指男性,更是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表现出有志之士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使命。
最后一句“薄暮朝朝自忖量”则展现出一种时间的流逝与自我反思的状态,折射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紧凑,蕴含着对理想与责任的深刻思考,令人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不中流架石梁:提问形式,强调了对社会便利的渴望。
- 教人来往涉康庄:表达了希望人们能够在宽阔的道路上自由往来。
- 丈夫欲补乾坤缺:引入理想与责任的主题,强调志士的追求。
- 薄暮朝朝自忖量:反映时间的流逝与自我反思的必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薄暮朝朝”形成对照,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设问:通过疑问句引导思考,增加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社会责任的深思与对理想的追求,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梁:象征着沟通与连接,寓意社会的和谐。
- 康庄:象征繁荣与美好的理想社会。
- 薄暮:象征时间的流逝,暗示人生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石梁”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连接人与人
- B. 隔绝人与人
- C. 保护自然
-
“丈夫欲补乾坤缺”中“丈夫”指的是?
- A. 仅仅指男性
- B. 有志之士的象征
- C. 特指某个历史人物
-
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悲观
- B. 积极向上
- C. 中立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 李白《将进酒》: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求。
诗词对比:
- 顾惇《待渡二首 其二》和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对比:
- 顾惇强调责任与理想,王之涣则更多表现豪情与壮志,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取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