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望江南 其三
作者: 樊增祥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都门好,双柳荫书堂。茶拣头青针蕊细,瓜浮三白玉犀凉。短至日偏长。
白话文翻译:
都城的景色真好,双柳树荫蔽日,书堂里清幽宜人。茶叶挑选的嫩芽如针般细致,西瓜的果肉如同三白玉般清凉。随着日头的升高,白昼的时间也渐渐延长。
注释:
- 都门:指都城,通常指北京。
- 双柳:指两棵柳树,柳树常用来象征柔美和清幽。
- 荫书堂:书堂是读书的地方,荫指树荫,表示环境宁静。
- 茶拣头青:茶叶挑选的嫩芽。
- 针蕊细:比喻茶芽细长,形容其精致。
- 瓜浮三白:西瓜的果肉洁白,鲜嫩。
- 玉犀凉:形容西瓜的清凉和美味。
- 短至日偏长:指夏季白昼时间逐渐延长。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柳”与“茶”的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用以表达文人雅趣。柳树常象征离愁别绪,而茶则与文人雅士的生活密切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樊增祥,清代诗人,生于1738年,卒于1817年。他以诗词、散文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描绘日常生活的美好场景。他的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时期,诗人通过描绘都城的美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诗中流露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诗歌鉴赏:
《望江南 其三》是一首描绘都城美景的词作,体现了樊增祥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诗的开头“都门好,双柳荫书堂”,即以柳树的影子映衬出书堂的清幽,营造出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情怀。接下来的“茶拣头青针蕊细”,更是通过对茶叶的细致描画,传达出一种品茗的雅趣,仿佛让人感受到那一份清香与惬意。
“瓜浮三白玉犀凉”则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夏日的清凉,西瓜的细腻和清爽让人心生向往,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最后一句“短至日偏长”则暗示着夏季的来临,日照时间的延长不仅是季节变化的标志,更是一种生命活力的象征。
整首诗简约而不简单,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闲适与雅趣,展现了清代文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充满了生机,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都门好,双柳荫书堂:都城的景色极好,双柳树为书堂提供了阴凉的环境。
- 茶拣头青针蕊细:茶叶精选的嫩芽如针般细小,暗示其品质之高。
- 瓜浮三白玉犀凉:西瓜的果肉白如玉,清凉可口。
- 短至日偏长:随着日头的升高,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暗示着夏天的气息。
修辞手法:
- 比喻:“瓜浮三白玉犀凉”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西瓜的清凉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对仗工整之美,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 细腻描绘:诗中对茶、瓜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美好细节的关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夏日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柔美和文人情怀。
- 茶:代表文人生活的雅趣,象征清静与品味。
- 瓜:象征夏日的清凉和丰收。
- 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双柳”指的是: A. 两棵杨树
B. 两棵柳树
C. 两棵松树
D. 两棵桃树 -
“茶拣头青针蕊细”中的“头青”指的是: A. 老茶
B. 幼嫩的茶叶
C. 茶树
D. 茶汤 -
“短至日偏长”指的是: A. 白天越来越短
B. 白天越来越长
C. 夜晚越来越长
D. 夜晚越来越短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樊增祥与李白的诗风相比,前者更注重细腻的生活场景描绘,而后者则多表现豪放与壮阔的气势。两者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特色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