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夜坐
作者: 张玉珍 〔清代〕
半帘淡月筛疏影,坐到深宵。
闷到深宵。
烧尽闲窗烛几条。
燕山近日音书断,路也苕苕。
梦也苕苕。
卜尽金钱倍寂寥。
白话文翻译
在这淡淡的月光照射下,我坐在窗前,直到深夜。感到无聊,直到深夜。烧尽了几根闲置的蜡烛。最近从燕山传来的消息断绝了,路途也显得遥远而无望。梦境也显得如此模糊。花费尽了金钱,心中倍感寂寥。
注释
- 淡月:指淡淡的月光。
- 疏影:指月光透过窗帘投射出的稀疏影子。
- 深宵:深夜。
- 燕山:指今河北、北京一带的山,古代常用来指代北方地区。
- 苕苕:形容模糊不清,缥缈不定。
- 卜尽金钱:指花光了所有的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玉珍,清代女诗人,生于清中期,因其才情出众,在诗词创作上颇有建树。她的作品常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表现女性的内心世界,尤其擅长描写抒情和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采桑子 夜坐》创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在深夜独处时的孤独与无聊,结合当时社会环境,女性在家庭中常常处于被动状态,难以表达自我情感的局限性。
诗歌鉴赏
整首《采桑子 夜坐》呈现出一种幽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气氛。诗人在月光下独坐,细腻地描绘出夜晚的宁静与孤独。开头两句“半帘淡月筛疏影,坐到深宵”通过描绘月光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了一种静谧的夜晚场景。诗人似乎在这寂静中感到无奈和孤独,反复的“深宵”强调了时间的漫长与无聊。接下来的“烧尽闲窗烛几条”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蜡烛的燃尽象征着希望的消逝,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
“燕山近日音书断,路也苕苕”中,燕山的音信断绝,表达了诗人与外界的隔绝和失联,增添了孤独感,而“苕苕”让人感到一切都变得模糊和遥远。最后两句“卜尽金钱倍寂寥”则透露出诗人在经济上的困境与内心的寂寞,金钱的消耗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透支,使得孤独感加倍。
整体来看,诗人在这首词中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传达了深夜独坐的孤独与对外部世界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女性的无奈与寂寥。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半帘淡月筛疏影:月光透过半开的帘子,投射出稀疏的影子,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坐到深宵:表现诗人的孤独和守候的心情,时间在夜里显得漫长。
- 闷到深宵:反复强调了内心的压抑和无聊。
- 烧尽闲窗烛几条:蜡烛烧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孤独的加深。
- 燕山近日音书断:外界的消息断绝,暗示与外界的隔离。
- 路也苕苕:形容前路渺茫,无法展望未来。
- 梦也苕苕:梦境模糊,反映内心的迷茫与无助。
- 卜尽金钱倍寂寥:金钱的花费不仅让人感到物质上的匮乏,更加剧了内心的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淡月”与“疏影”,将月光与影子比作孤独的心情。
- 拟人:将“路”和“梦”赋予了人的情感,使其充满生命感。
- 对仗:如“闷到深宵”“梦也苕苕”,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在孤独的夜晚对外界的渴望与失落,反映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面临的孤独与无奈,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孤独与清冷,带来思考与沉静。
- 蜡烛:象征光明与希望,燃尽则暗示无望。
- 燕山:象征远方与隔绝,暗示与社会的联系破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诗中坐到何时?
- A. 日落
- B. 深宵
- C. 凌晨
- D. 黄昏
-
“燕山近日音书断”中,燕山的音信代表了什么?
- A. 友情
- B. 亲情
- C. 外界的联系
- D. 财运
-
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愤怒
- C. 孤独
- D. 疲惫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菩萨蛮》
诗词对比
可以将张玉珍的《采桑子 夜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两者都表现了女性在孤独中的思考与感伤,但张玉珍更侧重于夜晚的静谧与寂寥,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与失落。两者在情感的细腻描绘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女性视角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