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春夜
作者: 杨圻 〔清代〕
醉里笙歌犹在,
梦残江漏凄清。
绿杨疏影子规声,
酒醒更阑人静。
楼下一庭斜月,
照来珠箔飘灯。
梨花院落不分明,
风定落红未定。
白话文翻译
在醉酒中,耳边仍响起笙歌声,
梦已破碎,江水滴漏,声声凄清。
绿杨树下,稀疏的影子伴着杜鹃的声鸣,
酒醒之后,夜更深,人却静得可怕。
楼下庭院,斜斜的月光,
照亮了珠帘下摇曳的灯光。
梨花的院落模糊不清,
风也停了,落花尚未完全散去。
注释
- 醉里:指在酒醉中。
- 笙歌:笙是一种乐器,这里指音乐声。
- 梦残:梦已破碎。
- 江漏:江水滴漏,形容夜深时的静谧。
- 子规声:杜鹃鸟的叫声,古人常用其声来表达哀愁。
- 更阑:更深的夜。
- 斜月:月光倾斜,形容月亮的位置。
- 珠箔:珠帘,指用珠子做的帘子,装饰华丽。
- 梨花院落:指院子中盛开的梨花。
- 风定:风已经平静。
典故解析
- 子规声:杜鹃鸟叫声在古诗中常常用来象征离愁别绪,尤其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显得格外凄凉。
- 梨花:梨花常象征着纯洁与美好,但在此也暗含着一种模糊与不清的感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圻,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但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作品风格上多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
创作背景
《西江月 春夜》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春夜的宁静,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反映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西江月 春夜》是一首描写春夜情景的词作。开篇即以“醉里笙歌犹在”引入,营造出一种轻松而又略带惆怅的氛围。诗人在醉酒中沉浸于音乐的美好,然而梦境的破碎让他感受到夜的孤寂。
接下来的描写中,绿杨的影子与子规声交织,构建出春夜的静谧和美丽。随着酒醒,夜更深,人也显得更加孤单,情感的深度逐渐显露。
“楼下一庭斜月,照来珠箔飘灯”这一句,描绘了庭院中的景象,月光映照在珠帘上,光影摇曳,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接着,梨花院落的模糊与风的静止,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意境,隐喻了人生的无常与美好时光的短暂。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既有对美好景象的欣赏,也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醉里笙歌犹在:醉酒中,耳边仍有乐声回荡,表现出一种恍惚的状态。
- 梦残江漏凄清:梦境已醒,江水滴漏,夜色显得格外清冷,暗示内心的孤独。
- 绿杨疏影子规声:绿杨树下,杜鹃声声,生动描绘春天的景象与心情的交织。
- 酒醒更阑人静:酒醒之后,夜更深,周围更加寂静,情感愈加显露。
- 楼下一庭斜月:月光斜照庭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环境。
- 照来珠箔飘灯:月光照射在华丽的珠帘上,营造出梦幻的氛围。
- 梨花院落不分明:梨花的院落模糊不清,反映出情感的复杂与难以捉摸。
- 风定落红未定:风静止,落花尚未完全散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变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酒醉与乐声、梦境结合,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迷醉与清醒之间的冲突。
- 拟人:把江水的滴漏拟人化,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结构,使诗歌更加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夜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生活无常的感慨,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短暂的思考,情感深邃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笙歌:象征着欢乐与美好时光。
- 江水:象征着流逝的时间。
- 绿杨: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子规声:象征着离愁别绪。
- 斜月:象征着宁静与孤独。
- 梨花:象征着纯洁与美好。
- 落红:象征着凋零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醉里笙歌犹在”中的“笙歌”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一种舞蹈
C. 一种饮料
D. 一种诗歌 -
诗中提到的“子规声”代表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离愁
C. 无忧
D. 愤怒 -
“梨花院落不分明”中的梨花象征什么?
A. 生命力
B. 纯洁与美好
C. 冷漠
D. 伤感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同样描绘了夜晚的情感与思考。
- 《春夜喜雨》 杜甫:展现了春夜的静谧与生机。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 杜甫:同样描写月夜,表达思念之情,风格上更为沉重。
- 《春宵一刻值千金》 杜甫:同样描绘春夜,但侧重于时间的珍贵。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选读》
- 《清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