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泊望仙桥月夜舟中留客)》

时间: 2025-01-01 11:59:12

晚色轻凉入画船。

云峰飞尽玉为天。

疏飙自为月褰帘。

细酌流霞君且住,更深风月更清妍。

为谁凄断小桥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色轻凉入画船。
云峰飞尽玉为天。
疏飙自为月褰帘。
细酌流霞君且住,
更深风月更清妍。
为谁凄断小桥边。

白话文翻译:

傍晚的凉意轻柔地渗入画船中。
云峰飞散,化作了天空的玉。
微风轻拂,仿佛为月亮撩起了帘子。
请你再留一会儿,细细品味这流动的霞光,
越是深夜,风和月越显得清丽动人。
这美景究竟是为了谁,才让小桥边显得如此凄凉?

注释:

字词注释:

  • 晚色:指傍晚的颜色与气息。
  • 轻凉:微微的凉意。
  • 画船:形容船的美丽,仿佛是一幅画。
  • 玉为天:形容天空明亮如玉。
  • 疏飙:指轻微的风。
  • 褰帘:轻轻撩起帘幕。
  • 流霞:流动的晚霞,形容夕阳的美丽。
  • 凄断:形容孤独而凄凉的感觉。
  • 小桥边:指小桥旁边的环境。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月”、“流霞”等意象,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与友人共饮的情景,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孤独与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字子美,号双溪,宋代著名诗人,主要活动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毛滂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浣溪沙(泊望仙桥月夜舟中留客)》创作于一个皎洁的月夜,诗人和友人相聚于船上,借助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体现了清幽的环境与深厚的友谊。诗中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生的哲思。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场景,表现了诗人与友人共度良宵的情景。诗的开头“晚色轻凉入画船”,营造出一种轻松而惬意的氛围,给人以清新的感受。接着“云峰飞尽玉为天”,展现了夜空的明亮与清澈,仿佛在说夜空如玉般纯净。接下来的“疏飙自为月褰帘”,将微风与明月的结合表现得恰到好处,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转而关注与友人的情感交流,运用“细酌流霞君且住”表达了邀请朋友共饮的热情与期待。夜深人静,风月更显得清丽动人,这里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是对友谊的珍视。最后一句“为谁凄断小桥边”,则暗含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惆怅,尽管眼前的美景令人陶醉,但其中的孤寂感却让人思考生活的意义。

整首诗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夜晚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淡淡的忧伤,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晚色轻凉入画船:傍晚的色彩和凉意渗透到美丽的船上,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2. 云峰飞尽玉为天:云彩与山峰消散,天空如玉般明亮,展现出一幅自然的美景。
  3. 疏飙自为月褰帘:微风轻拂,仿佛为明月撩起了帘幕,表现出夜晚的轻柔与宁静。
  4. 细酌流霞君且住:邀请朋友细细品味流动的晚霞,希望他能够久留。
  5. 更深风月更清妍:夜更深,风与月更显得清丽动人,增添了浪漫的氛围。
  6. 为谁凄断小桥边:这美丽的景色究竟是为了谁而存在,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峰比作“玉”,强调了天空的明亮。
  • 拟人:将风与月描述得如同有生命般,增添了诗句的动感。
  • 对仗:如“更深风月更清妍”,词句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在美丽的夜晚共度时光的愉悦,同时又隐含了对人生孤独与无常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晚色:象征宁静与清新,预示着一天的结束。
  2. 云峰:代表自然的壮丽,象征人对美的向往。
  3. :象征孤独与思念,亦是美好情感的寄托。
  4. 流霞: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瞬间的美丽,体现了生命的短暂。
  5. 小桥: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相聚,也暗含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晚色轻凉入画船”中的“画船”指的是: A. 一艘普通的船
    B. 一艘美丽的船
    C. 一艘破旧的船

  2. 诗中提到的“疏飙”是指: A. 稠密的风
    B. 轻微的风
    C. 强烈的风

  3. 诗的最后一句“为谁凄断小桥边”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愉悦
    B. 孤独与惆怅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浣溪沙》都表达了对月夜的感受,但《静夜思》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浣溪沙》则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友谊的珍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