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阖闾门外草如霜,到此踌躇欲断肠。
红阵教成人已去,黄池会罢事堪伤。
将雏野鹿衔枯荠,挟子宫乌噪夕阳。
越蠡扁舟漭无所,五湖风浪白茫茫。
白话文翻译
阖闾门外的草已经像霜一样白,我来到这里不禁踌躇,心如刀绞。
红色的阵营教父兄们都已离去,黄池的聚会结束,事情令人伤感。
小雏鹿衔着枯萎的野荠,母鸟在夕阳下喧闹。
越地的小船在水面上漂浮无依,五湖的风浪一片白茫茫。
注释
- 阖闾门:古代越国的都城。
- 草如霜:形容草色苍白,暗示凋零和寒冷的景象。
- 踌躇:犹豫不决,心情复杂。
- 红阵:指红色的军阵或部队,隐喻战事。
- 黄池:指古代的黄池会议。
- 雏野鹿:小鹿,寓意幼小的无辜。
- 枯荠:干枯的荠菜,象征悲凉。
- 挟子宫乌:指母鸟带着幼鸟,表达亲情。
- 越蠡:越国用于捕鱼的扁舟。
- 漭无所:水面辽阔无边。
- 五湖风浪:形容波涛汹涌的湖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南宋诗人,号东山,擅长诗词及文赋。其作品多以哀伤、怀古为主题,表现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苏台》创作于汪元量的晚年,正值南宋国势衰微之时,诗人借景抒怀,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与对历史的感慨。
诗歌鉴赏
《苏台》是一首深情的怀古之作,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阖闾门外的景象,草色苍白,似霜的景象渗透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诗人在这里不仅感受到自然的冷淡,更感受到内心的孤独与伤感。通过“红阵教成人已去”的描写,揭示了历史的变迁,曾经的繁华已然不再,留下的是对过往的无尽惋惜。黄池会的结束,象征着过往的美好与希望的破灭。
后半部分描绘了小鹿与母鸟的场景,这些生灵在夕阳下的喧闹与枯萎的野荠相映成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雏鹿的无辜与母鸟的关切,让人感受到生存的艰难与亲情的温暖,尽管身处逆境,依然有生命的延续。最后一句则通过“越蠡扁舟”与“五湖风浪”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助,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无奈与悲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阖闾门外草如霜:描绘了一个寒冷的景象,暗示着过往的繁华已成遥远的记忆。
- 到此踌躇欲断肠:诗人来到此地,心中满是愁苦,犹豫不决。
- 红阵教成人已去:曾经的军队和英雄都已消失,留下的只有历史的遗迹。
- 黄池会罢事堪伤:黄池的会议结束,往昔的美好成为了痛苦的回忆。
- 将雏野鹿衔枯荠:小鹿衔着枯萎的草,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奈。
- 挟子宫乌噪夕阳:母鸟带着幼鸟在夕阳下鸣叫,表达母爱与生命延续。
- 越蠡扁舟漭无所:小船在水面上漂浮,象征着无依无靠的孤独。
- 五湖风浪白茫茫:波涛汹涌,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不可预知的未来。
修辞手法
- 比喻:“草如霜”比喻草的凋零和寒冷。
- 对仗:如“红阵教成人已去,黄池会罢事堪伤”,形成鲜明的对照。
- 拟人:小鸟的叫声被描述得如同人类的情感,增添了亲情的温暖。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对过往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情感深沉,令人动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象征生命的脆弱与季节的变迁。
- 红阵: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历史的变迁。
- 黄池:象征着会议的结束与希望的破灭。
- 小鹿:无辜与柔弱的象征,代表生命的脆弱。
- 母鸟:亲情与关怀的象征,传达生生不息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阖闾门外的草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繁茂
b) 生命的脆弱
c) 战争的胜利
d) 亲情的温暖 -
“红阵教成人已去”中“红阵”指的是什么? a) 战争
b) 会议
c) 节日
d) 自然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历史的怀念与思考
c) 对自然的歌颂
d)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 b) 生命的脆弱
- a) 战争
- b) 对历史的怀念与思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温庭筠《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汪元量的《苏台》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现了对故国的思念,但《苏台》更注重历史的沉重感,而《静夜思》则渗透着个人的孤独与对家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汪元量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