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入城里市里,常在水边月边。
蜀公有疏谢事,米老无书辨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不常进入城里和集市,常常待在水边和月光下。蜀公的事情已经有了说明,而米老却没有信件来辨别事情的真相。
注释:
- 不入:不进入。
- 城里:指城市,集市。
- 市里:指集市,市场。
- 常在:常常在。
- 水边:水的边缘,这里指河边或湖边。
- 月边:月亮旁边,意指夜晚的宁静。
- 蜀公:指蜀汉的公爵,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人物。
- 疏谢事:指已经有信件或文书对某些事情做了说明。
- 米老:可能是指某位老者,这里用作比喻。
- 无书辨颠:没有信件来澄清事情的真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纯,号听秋,宋代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因其作品多表现对社会、政治的关注,风格清新自然,个性洒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对水边月下的闲适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繁华喧嚣的逃避以及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宁静的隐居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市井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开头两句“不入城里市里,常在水边月边”描绘了诗人自我放逐的生活状态,仿佛在告诉读者,他宁愿隐居于清幽之地,远离尘世的喧嚣。水边和月边的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也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宁静与淡泊。
后两句“蜀公有疏谢事,米老无书辨颠”则转向对社会事物的观察,蜀公的事宜已经有了说明,而米老却没有信件来辨别事情的真相,这种对比反映了诗人对时事的无奈与失落。整体来看,诗歌通过对比与反衬,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向往,既有对世俗的清醒认识,也有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入城里市里”:诗人表达了自己不愿融入繁华的都市生活,强调了内心的宁静。
- “常在水边月边”: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蜀公有疏谢事”:提到了某位历史人物的事情,反映出诗人对政治的关注。
- “米老无书辨颠”:暗示了时事的复杂与难以辨别的真相,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的“入”和“在”,分别对应“城里”和“水边”,形成了和谐的对仗。
- 意象:水边、月边的意象具有强烈的自然美感,象征着清幽与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喧嚣城市生活的逃避与对宁静自然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边:象征着清凉、宁静与隐逸的生活状态。
- 月边:代表着夜晚的柔和与静谧,暗示着诗人的思考与内省。
- 蜀公:历史人物的象征,反映出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沉重。
- 米老:象征着对真相的追寻与对社会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选择常待的地方是哪里?
- A. 城市
- B. 市集
- C. 水边和月边
- D. 山上
-
“蜀公有疏谢事”中的“蜀公”可能指的是:
- A. 一位农夫
- B. 一位历史人物
- C. 一位商人
- D. 一位诗人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 A. 欢喜
- B. 失落与无奈
- C. 愤怒
- D. 恐惧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样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诗人的闲适。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诗作相比,刘克庄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对社会的思考,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宁静。两者都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切入点和主题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