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

时间: 2025-01-04 08:38:29

闲来观万物,在处可逍遥。

鱼为贪钩得,蛾因赴火焦。

碧梧饥鸑鷟,白粒饱鹪鹩。

带索谁家子,行歌复采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闲来观万物,在处可逍遥。
鱼为贪钩得,蛾因赴火焦。
碧梧饥鸑鷟,白粒饱鹪鹩。
带索谁家子,行歌复采樵。

白话文翻译:

闲暇时,我观赏万物,随处都能逍遥自在。
鱼因贪恋钩饵而上钩,蛾子因冲向火焰而被烧焦。
碧梧树下,饥饿的鸑鷟(鸟类)在觅食,
而饱食的鹪鹩(小鸟)在享受白色的谷粒。
谁的孩子在背着索子,行走间唱歌,复又去采集柴火。

注释:

  • 闲来:闲暇时光。
  • :观看,观察。
  • 万物: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 鱼为贪钩得:鱼因贪图钩上的饵食而被捕获。
  • 蛾因赴火焦:蛾子因贪恋火光而被烧死。
  • 碧梧:一种树,古人认为是凤凰栖息之处。
  • 鸑鷟:一种鸟,常被用来象征饥饿。
  • 鹪鹩:一种小鸟,象征丰饶与饱满。
  • 带索:背着绳索。
  • 行歌复采樵:走路时唱歌,同时去砍柴。

典故解析:

“碧梧饥鸑鷟”提到的碧梧代表着理想的栖息之地,象征着高洁的追求,而鸑鷟则形象地表现了生存的艰辛与饥饿。古时有“鸑鷟鸣于天”之说,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马光,字君实,号融斋,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以《资治通鉴》而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对自然的欣赏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司马光的闲暇时光,反映了他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表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警示人们要警惕外在诱惑。

诗歌鉴赏:

《闲来》这首诗以轻松的口吻描绘了作者在闲暇时光对自然界的观察,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诗中通过对万物的细腻观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首句“闲来观万物”,设定了一个清闲的环境,表达了作者从容的生活态度。接着用“鱼为贪钩得,蛾因赴火焦”两句,揭示了对外在诱惑的警醒,鱼和蛾的遭遇隐喻了贪婪与盲目追求的危险。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在平静中透出一丝警觉,给人以深思。

后两句“碧梧饥鸑鷟,白粒饱鹪鹩”描绘了自然界生物的生存状态,饥饿与饱满的对比,反映了自然界的无常与人性中的贪婪,提醒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理智,珍惜现有。最后一句“带索谁家子,行歌复采樵”则回归到生活的平凡之中,呈现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画面,表现出一种和谐与自得的生活状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闲来观万物”:在闲暇时光里,观察自然的万物,体现了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
    2. “鱼为贪钩得”:鱼因为贪图钩上的饵食而被捕获,反映了贪欲的危险。
    3. “蛾因赴火焦”:蛾子因向着火光飞去而被烧焦,同样警示人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
    4. “碧梧饥鸑鷟”:碧梧树下,饥饿的鸟在寻找食物,象征生存的艰辛。
    5. “白粒饱鹪鹩”:白色谷粒饱满的鹪鹩,体现了丰盈和满足的状态。
    6. “带索谁家子”:问谁的孩子在背着绳索,暗示田园生活的乐趣。
    7. “行歌复采樵”:走路时唱歌,同时去砍柴,展现了生活的平淡与快乐。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鱼与蛾的遭遇对比,突显贪欲的危险。
    • 意象:碧梧、鱼、蛾、鹪鹩等意象相互交织,体现出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观察自然中的万物,反映了人对生活的思考,警示人们在面对诱惑时要保持理智,并在生活的平凡中找到快乐。

意象分析:

  • 碧梧:象征高洁与理想的栖息地。
  • :代表贪欲与诱惑的象征。
  • :象征盲目的追求与自我毁灭。
  • 鹪鹩:象征丰盈与安稳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司马光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2. 诗中“鱼为贪钩得”中的“贪”字主要指什么?

    • A. 贪心
    • B. 贪食
    • C. 贪图
  3. “带索谁家子”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生活的反思
    • B. 对他人的好奇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宋代
  2. A. 贪心
  3. B. 对他人的好奇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以自然为题材,表现隐逸生活的哲理。
  • 王维的《鹿柴》:展现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司马光的《闲来》与陶渊明的《饮酒》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司马光更侧重于对贪欲的警惕,而陶渊明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

以上内容为《闲来》一诗的全面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