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犯 和六禾鬓梅作》
时间: 2025-01-04 12:52:20意思解释
花犯 和六禾鬓梅作
作者:杨玉衔 〔清代〕
类型:古诗词
原文展示
小横斜金钗坠凤,双拖破灯晕。
宝云盘鬓。忆雪月迷离,故遣郎认。
厚帘密护寒犹紧。涵春瓶案稳。
更九九傍奁图展,消寒期取准。
撩鸦簪拔卜行人,江南路莫奈寄枝留恨。
梳先懒,飘零怕玉龙流韵。
宫妆卸嫩黄未褪。移点额工夫陪倦鬒。
兆结子眉痕归画,思君频领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的妆饰与思念之情。她的金钗斜插,仿佛一只凤鸟在飞舞,灯光下的影子显得格外柔和。她用宝云装饰发髻,回忆起那迷人的雪月夜景,给情郎写信。厚厚的帘子保护着她,寒意依旧浓重。春天的瓶案稳稳地放着,她在寒冷的日子里不断寻找时机与情郎相聚。她用鸦簪撩拨着头发,叹息江南的路途,无法寄托对情人的思念。梳理头发的动作显得懒散,怕那流动的玉龙韵味将自己飘零。卸去妆容,脸上的嫩黄依旧未褪去,费尽心思去修整额前的发丝,只为陪伴疲惫的心。眉间的痕迹似乎在诉说着对君的思念,频频引导着自己的思绪。
注释
- 金钗:古代女子的发饰,象征高贵与美丽。
- 宝云:指用宝石或云彩装饰的发髻,体现了女子的华丽。
- 江南路:象征离别与思念的地方,暗示情感的地理背景。
- 玉龙:形容女子的柔美与飘逸,常用于赞美女性的姿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玉衔,清代女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著称。她的作品多描绘女性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与限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对于女性身份和情感表达的重视期。诗中流露出的思念与孤独,反映了作者对爱情的深刻理解与体验。
诗歌鉴赏
《花犯 和六禾鬓梅作》是一首极具女性情感的诗,诗中不仅描绘了女子的妆饰和生活细节,更深刻地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渴望。诗的开头以“小横斜金钗坠凤”引入,似乎在描写一个娇美的女子,她的妆容如同孔雀开屏般绚丽夺目,展现了她的优雅与妩媚。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她的内心世界,“忆雪月迷离”更是将其思念的情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雪月”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是情感的象征,暗示着她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诗中反复提到的“寒”与“春”,则传达出一种期待与失落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相聚的渴望与对当前孤独的无奈。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金钗、宝云、鸦簪等不仅是女子妆饰的代名词,更是她内心情感的映射。她在心中不断回想、期盼,情感的细腻与复杂通过这些意象得以体现。而“思君频领引”则将整个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横斜金钗坠凤:描写女子的发饰,形象生动,金钗斜插的姿态引人注目。
- 双拖破灯晕:灯光照耀下的影子,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暗示夜晚的宁静与温柔。
- 宝云盘鬓:华丽的发髻,象征着女子的地位与美丽。
- 忆雪月迷离:回忆中那美好的场景,暗示对过往爱情的追忆。
- 厚帘密护寒犹紧:厚厚的帘子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孤独与寒冷。
- 涵春瓶案稳:春天的气息在这里凝聚,象征着希望与期待。
- 更九九傍奁图展:描绘了期待情人的到来,表达了等待的情感。
- 撩鸦簪拔卜行人:用鸦簪梳理头发,同时暗示着对行人的思念。
- 江南路莫奈寄枝留恨:对江南的怀念,表达了无法寄托情感的无奈。
- 梳先懒,飘零怕玉龙流韵:描绘了女子懒散的状态,流韵恐怕会让她的美丽失去。
- 宫妆卸嫩黄未褪:卸妆后的她仍然美丽,暗示内心的坚韧与美丽。
- 移点额工夫陪倦鬒:细致的打理,展现出她的细腻。
- 兆结子眉痕归画:眉间的痕迹似乎在绘画,传达出思念之情。
- 思君频领引:最后一句将情感升华,深切的思念清晰可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金钗坠凤”比喻女子的美丽。
- 拟人:将情感赋予自然元素,如“寒犹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和意象上都展现出对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思念与孤独展开,通过描绘女子的妆饰和内心情感,展现出深刻的爱情主题。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传达了对爱情的向往与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钗:象征美丽与高贵。
- 宝云:代表女子的华丽与典雅。
- 鸦簪:暗示细腻与柔美。
- 江南路:象征离别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杨玉衔
C. 白居易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江南路”主要象征什么? A. 美丽
B. 离别与思念
C. 春天
D. 寒冷 -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钗头凤·世情薄》 - 李清照
- 《红楼梦》中的诗词
诗词对比
杨玉衔 vs. 李清照
- 杨玉衔的作品多表现女性的内心和情感,细腻而深刻;李清照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社会和生活的观察,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背景。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