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谢师厚太博通判汾州》

时间: 2025-01-19 20:05:19

频官吴越饱粳稻,况住南阳多水田。

北登太行入汾曲,正获{左禾右巴}稏秋风前。

晋人朴厚自寡讼,软炊玉粒河鳞鲜。

君方少壮齿颊健,甘美不负经腹便。

有意南飞寄我信,满川鸣雁下连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谢师厚太博通判汾州
梅尧臣

频官吴越饱粳稻,
况住南阳多水田。
北登太行入汾曲,
正获左禾右巴稏秋风前。
晋人朴厚自寡讼,
软炊玉粒河鳞鲜。
君方少壮齿颊健,
甘美不负经腹便。
有意南飞寄我信,
满川鸣雁下连连。

白话文翻译

送别谢师厚,您要去汾州做通判了。
在吴越地区,稻谷丰收,
而南阳的水田更是滋养丰饶。
向北登上太行山,进入汾河的曲岸,
此时正是秋风送爽,稻谷和巴稏(即稻禾)丰盈。
山西人朴实厚道,很少争吵,
米饭软烂,鱼鲜美,令人垂涎。
您正值壮年,容颜健硕,
愿您美味佳肴,吃得尽兴。
若有意南飞,寄我信件,
满川的雁声在低飞,连绵不绝。

注释

  • 频官:频繁的官职,这里指谢师厚的官职。
  • 粳稻:一种优质稻米,表明地方富饶。
  • 南阳:地名,水田众多,表达人们对丰收的期待。
  • 太行:山名,代表北方的自然环境。
  • 巴稏:指另一种谷物,表明时节的富饶。
  • 自寡讼:山西人性情温和,争吵较少。
  • 玉粒:指米饭,象征美味。
  • 甘美:美味可口。
  • 连连:形容声音不断,生动形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梅溪,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七言律诗。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简练而著称,尤以咏物、送别诗见长。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谢师厚被任命为汾州通判之际,诗人以此表达对友人的祝福,同时也抒发了对故乡田园的赞美与怀念。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送谢师厚太博通判汾州》是一首充满浓厚乡土气息的送别诗。诗中通过描绘吴越丰饶的稻田和南阳丰富的水田,营造出一种富饶的自然环境,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诗的前两句,既是送别的背景,又引出了对故乡的描绘。

接下来的几句则描绘了太行山的壮丽与汾河的曲折,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特别是"君方少壮齿颊健,甘美不负经腹便",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也反映出诗人对食物的赞美,隐含了对日常生活的热爱。

最后的“有意南飞寄我信,满川鸣雁下连连”把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既表现了对友人的期盼,又暗示了人生的无常。通过雁群的形象,诗人巧妙地联系了自然与人情,形成了一种怀旧与期盼交织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频官吴越饱粳稻:描绘吴越地区稻米丰收的景象,暗示友人将要去的地方也是富饶的。
  2. 况住南阳多水田:进一步强调南阳的水田,暗示生机与希望。
  3. 北登太行入汾曲:描绘行程,展现自然壮丽景观。
  4. 正获左禾右巴稏秋风前:描绘秋天的丰收场景,暗含对友人的祝福。
  5. 晋人朴厚自寡讼:赞美山西人的性情,反映诗人对人性的看法。
  6. 软炊玉粒河鳞鲜:对美食的描绘,展现地方特色。
  7. 君方少壮齿颊健:祝愿友人身体健康,寓意深厚。
  8. 甘美不负经腹便:表达对饮食的享受,体现生活的乐趣。
  9. 有意南飞寄我信:表达思念与希望联系的愿望。
  10. 满川鸣雁下连连:通过雁群意象,传达离别的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软炊玉粒”,将米饭比作玉粒,形象生动。
  • 对仗:如“左禾右巴稏”,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情的结合,形成生动的画面。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送别与祝福展开,展现了人情的温暖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通过田园风光与人际关系的描绘,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乡土的眷恋与对友人的祝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丰收与富饶。
  • 秋风:象征着时光流逝与成熟的季节。
  • :象征思念与离别,传递情感的载体。
  • 山水:象征自然的壮美与生命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吴越”指的是哪一地区?

    • A. 南方
    • B. 北方
    • C. 西方
  2. “君方少壮齿颊健”中的“少壮”指的是什么?

    • A. 年纪大
    • B. 年轻
    • C. 中年
  3. 诗中提到的“满川鸣雁下连连”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伤感
    • C.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 《送别》 王维

诗词对比: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同样是送别之作,但更侧重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理想的追求。而梅尧臣的作品则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和人情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