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亭》
时间: 2025-01-04 12:18: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燕山亭
作者: 陈洵 〔清代〕
秋气高台,弦索泪零,尽日催吟风雨。
残醉强支,故国登临,啼鹃怨芳无主。
自有伤心,先未拟琵琶能语。从诉。
怜倦客天涯,几多幽素。
凭记天上霓裳,怎知道人间,此时愁苦。
歌停黛敛,髻拥灯斜,流落可堪回顾。
漫说开元,谁料理断宫零谱。
重数。须看取白头如故。
白话文翻译:
在秋天的高台上,琴弦上泪水如雨,整日都被风雨催促着吟唱。
醉意未消,强撑着去故国游览,啼叫的杜鹃哀怨着花朵无人照料。
心中自有伤感,早已不指望琵琶能诉说我的心情。
怜悯这位在天涯漂泊的旅人,有多少孤独的感慨。
回想天上的霓裳,怎能知晓人间如今的愁苦。
歌声停了,妆容黯淡,灯光斜照,流落的往事令人堪回忆。
漫谈开元时期,谁能料理那断裂的宫廷乐谱。
重温往事,要看白头时光依旧。
注释:
字词注释:
- 弦索:指的是乐器的琴弦。
- 啼鹃:指杜鹃鸟,常用来象征离别或哀伤。
- 琵琶:一种中国传统乐器。
- 霓裳:天上的华丽衣裳,象征美好而遥不可及的事物。
- 开元:指的是唐代开元年间,文化繁荣的时期。
典故解析:
- 开元:开元年间(公元713年至741年)是唐朝的盛世,文化艺术繁荣,诗人提及此以表达对往昔辉煌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洵,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见称。其作品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过往的怀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天的高台之上,表达了诗人在故国登临时的愁苦与孤独,反映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燕山亭》是一首充满秋意和愁绪的诗作,诗人在高台之上,面对凋零的秋景,内心不禁涌起伤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与对过往的反思。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弦索泪零”“啼鹃怨芳无主”,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更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孤独与无奈的深刻理解。
在“凭记天上霓裳,怎知道人间,此时愁苦”一句中,诗人对比了天上人间的美好与现实的苦楚,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强了情感的深度。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悲凉而又细腻,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气高台: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秋天的气息弥漫在高台上。
- 弦索泪零,尽日催吟风雨:琴弦上的泪水象征着诗人的忧伤,风雨的催促更让人感到无奈。
- 残醉强支,故国登临:即使醉意未消,诗人依然强忍着前往故国游览。
- 啼鹃怨芳无主:杜鹃的啼叫,表达了对花朵无人照料的怨恨,暗含诗人心中的孤独。
- 自有伤心,先未拟琵琶能语:诗人自知心中悲伤,却认为琵琶无法真正表达内心情感。
- 怜倦客天涯:对在外游子的怜惜,感叹其孤独。
- 几多幽素:表达了诗人对孤寂的感慨。
- 凭记天上霓裳:回忆美好的事物,但感受到现实的愁苦。
- 歌停黛敛:歌曲停止,妆容黯淡,暗示着心情的低落。
- 漫说开元:提及开元盛世,表现对往昔辉煌的怀念。
- 须看取白头如故:重温往事,感慨岁月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弦索泪零”用琴弦的泪水比喻诗人的伤心。
- 对仗:如“歌停黛敛,髻拥灯斜”,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围绕着对故国的思念与对人生苦楚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着凋零与孤独。
- 杜鹃:象征离别与哀伤。
- 霓裳:象征美好与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霓裳”象征什么?
- A) 美好
- B) 伤感
- C) 孤独
- D) 富贵
-
诗人提到的“开元”代表什么时期?
- A) 汉朝
- B) 唐朝
- C) 宋朝
- D) 明朝
答案:
- A) 美好
- B) 唐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月下独酌》相比,陈洵的《燕山亭》更为细腻,表现出浓厚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多地体现出豪放与洒脱的个性。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值得细细品味。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