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

时间: 2025-01-14 18:40:39

我壮已早衰,晨镜每惆怅;药物姑自持,耆老曷敢望。

造物有乘除,贫悴博无恙。

归乡更多感,朋旧尽凋丧。

客来多避席,谓我丈人行。

此意讵敢忘,报子以直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

我壮已早衰,晨镜每惆怅。
药物姑自持,耆老曷敢望。
造物有乘除,贫悴博无恙。
归乡更多感,朋旧尽凋丧。
客来多避席,谓我丈人行。
此意讵敢忘,报子以直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衰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作者感叹自己年轻时的壮盛已然不再,早晨照镜子时常感到惆怅。虽然依赖药物来维持健康,但年老者又怎敢奢望长寿呢?自然的法则让人变得贫弱,而自己却仍然安然无恙。回到故乡,感触更多,昔日的朋友也都相继离去。客人来访时,往往避开与我同席,认为我已经老得像丈人一样。这样的心情难以忘怀,只能以真诚的态度来回报孩子。

注释

  • 壮已早衰:年轻时的壮盛已然衰退。
  • 晨镜:早晨的镜子,指照镜子时的自省。
  • 耆老:年老的人。
  • 乘除:自然的法则,生老病死。
  • 贫悴:形容身体衰弱。
  • 朋旧尽凋丧:旧日的朋友纷纷去世。
  • 丈人行:形容年老,像丈人一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他一生经历了南宋建立、北方金国的侵略等历史变迁,作品多以爱国、忧民、怀古为主题,风格豪放而又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他在诗中流露出对衰老、失落的感伤,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感情,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衰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即以“我壮已早衰”直入主题,表达了对自身衰老的无奈与惆怅。晨镜映出的不仅是外貌的变化,更是内心的悲凉。接着,诗人提到药物的依赖,显示出一种对生命的无奈和对健康的渴望,却又意识到年老的人并不能奢望太多。自然的法则让人经历生死离别,诗人感受到昔日的朋友已经相继去世,心中倍感凄凉。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叙述,层层递进,最终引出对孩子的关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尽管面临衰老与孤独,诗人仍希望以真诚的态度回报下一代,传递一种责任感。这种情感的深邃与复杂,使得这首诗在表现个人情感的同时,也折射出对社会、家庭的关怀。诗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使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壮已早衰:开始时自述年华已逝,感叹自己年轻时的活力已然消逝。
  • 晨镜每惆怅:照镜子时,看到自己苍老的面容,感到无比惆怅。
  • 药物姑自持:依赖药物来维持健康,显示出一种无奈的态度。
  • 耆老曷敢望:年老的人又怎敢期望长寿呢,表现出对未来的不确定。
  • 造物有乘除:自然规律的无情,强调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贫悴博无恙:尽管身体贫弱,心灵却依然安然无恙。
  • 归乡更多感:回到故乡,感受更多的乡愁与失落。
  • 朋旧尽凋丧:昔日的朋友大多已去世,感慨人生的无常。
  • 客来多避席:客人来访时,避开与我同席,反映了他人对自己年老的看法。
  • 此意讵敢忘:虽然感到孤独,但对这种情感仍旧铭记于心。
  • 报子以直谅:希望以真诚的态度回报孩子,表达对下一代的关爱。

修辞手法

  • 对比:年轻时的壮盛与现在的衰老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将自然规律“乘除”拟人化,使其更具感情。
  • 象征:晨镜象征着自我反省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衰老、失落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尽管面临孤独与衰老,诗人仍不忘对下一代的关爱,展示了人性中的温暖与希望。

意象分析

  • 晨镜:象征自我反省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药物:象征对健康的依赖与对生命的无奈。
  • 朋旧:象征青春与友情的逝去,表达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我壮已早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豪
    B. 感伤
    C. 快乐

  2. “晨镜每惆怅”中的“惆怅”指的是什么? A. 开心
    B. 失落
    C. 生气

  3. 诗人希望以什么来回报孩子? A. 财产
    B. 直谅
    C. 知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登高》以同样的怀古情怀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的《静夜思》同样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展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情感深沉。
  • 李白《将进酒》:在对人生的思考上呈现出不同的豪情与洒脱。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