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疾》

时间: 2025-01-01 09:39:13

天公嗔我眼常白,故著昏花阿堵中。

不怪参军谈瞎马,但妨中散送飞鸿。

著篱令恶谁能继,损读方奇定有功。

九恼从来是佛种,会如那律证圆通。

意思解释

目疾

作者: 陈与义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天公嗔我眼常白,故著昏花阿堵中。
不怪参军谈瞎马,但妨中散送飞鸿。
著篱令恶谁能继,损读方奇定有功。
九恼从来是佛种,会如那律证圆通。

白话文翻译:

老天生气我眼睛常常发白,所以让我戴上昏暗的眼镜。
不怪参军谈起瞎马,但也妨碍我在中间放飞鸿雁。
在篱笆下让恶事生长,谁能继承这种恶果?
损失阅读的机会,方才能够奇特地获得真功。
九种烦恼本是佛教的种子,最终会达到佛法的圆满通达。

注释:

  • 天公:上天,老天。
  • :生气。
  • 阿堵:指眼镜。
  • 参军:古代军官,可能在此指代某位朋友。
  • 瞎马:比喻无用的事情或无能的事物。
  • 飞鸿:指鸿雁,象征自由和远行。
  • 著篱:在篱笆上,指代某种限制。
  • 九恼:佛教中提及的九种烦恼。
  • 圆通:佛教用语,指道理通达、智慧圆满。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与义,字公甫,号白石,南宋时期的诗人和词人,以其诗风清新、情感真挚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陈与义眼疾发作之时,他借诗表达对自己眼疾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佛教哲理的理解。

诗歌鉴赏:

《目疾》一诗通过诗人独特的眼疾体验,展现了对人生、命运和佛教思想的深刻思考。开头以“天公嗔我眼常白”引入,展现了诗人对自身不幸的无奈,其眼疾似乎是天公对他的惩罚。接着,诗人又提到“瞎马”与“飞鸿”,通过对比,表达出即使遭遇眼疾,依然不应放弃对自由、对人生的追求。最后,诗人提到“九恼”与“圆通”,暗示着通过眼疾的磨练,终能体悟佛理,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圆满。整首诗在字句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体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接受与对自我内心的探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提到天公的愤怒,暗示诗人的眼疾是命运的捉弄。
    • 第二联以“瞎马”比喻无能为力,表明他对生活的无奈。
    • 第三联感慨恶果的延续,探讨了责任与后果。
    • 第四联引入佛教哲理,暗示烦恼与智慧的关系。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和象征,如“瞎马”与“飞鸿”的对比。
    • 通过比喻将眼疾与人生困境相联系,深化主题。
  • 主题思想

    • 本诗探讨了命运、眼疾与人生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佛教智慧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天公:象征命运。
    • 昏花:代表无能的状态。
    • 飞鸿:象征自由与希望。
    • 九恼:象征人生的烦恼与磨难。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天公”指代什么?
      A. 朋友
      B. 上天
      C. 自己
      答案:B

    2. “九恼”在诗中代表什么?
      A. 九种快乐
      B. 九种烦恼
      C. 九种事物
      答案:B

    3. 诗人用“瞎马”比喻什么?
      A. 有用的事情
      B. 无用的事情
      C. 美好的回忆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 诗词对比

    • 陈与义的《目疾》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人生困境的思考,但前者侧重于眼疾的无奈与佛教哲理,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了兄弟分离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陈与义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