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色》
时间: 2025-01-19 12:45: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残辉度平野,列岫围青春。
柴门一枝筇,日暮栖心神。
暝色着川岭,高低郁轮囷。
水光忽倒树,山势欲傍人。
万化元相寻,幽子意自新。
肃肃夜舟久,空明动边垠。
田鹤吟相应,我独无荒邻。
短篇不可就,所寄聊一伸。
白话文翻译
夕阳的余晖洒在平坦的田野上,群山环绕着这片青春的气息。柴门外一根竹杖,正是我在日暮时分寻找心灵栖息之处的象征。暮色笼罩着川岭,山峦起伏,苍翠欲滴。水面上倒映着树影,山势似乎逼近我来。万物的变化本源都在寻求,而我这幽静的旅人心意自有新鲜的感悟。夜舟在静谧中行驶,清空的明亮映照着天边的边际。田野中的鹤鸣声应和着自然的和谐,我却独自一人,没有荒凉的邻居。短短的篇幅无法尽述心中感慨,只好写下这些随意的寄托。
注释
- 残辉:指夕阳的余晖。
- 列岫:指山峦、山脉。
- 筇:竹杖。
- 暝色:昏暗的颜色,指徐徐降临的夜色。
- 郁轮囷:形容山峦起伏,苍翠郁郁。
- 万化:万物的变化。
- 幽子:指隐居的人,象征着追求内心宁静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与义,字仲明,号白云,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生于动荡的年代,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风格清新雅致。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时期,作者在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孤寂。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暝色》通过优雅的自然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孤寂。诗的开头描绘了黄昏时分的田野与山峦,余晖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温暖而又柔和的感觉。这种自然景观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美的感受,更体现出他对生命的思考。在“柴门一枝筇,日暮栖心神”中,竹杖成为了诗人的精神寄托,象征着他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随着夜色渐浓,水光与山势的描写增添了诗的层次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夜舟的静谧与田鹤的鸣叫使得诗人感受到一种孤独的美,他与自然之间的交流是如此深刻,但同时也让他体会到生活的荒凉。最后一句“短篇不可就,所寄聊一伸”传达了诗人对表达的渴望,但又因现实的局限而感到无奈。
整首诗在审美的同时,深入探讨了生命的孤独与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生活的敏锐观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残辉度平野:夕阳的余晖洒在平坦的田野上,描绘出黄昏的景象。
- 列岫围青春:青山环绕,象征着青春气息与生机。
- 柴门一枝筇:柴门外的一根竹杖,体现出诗人的生活状态与追求。
- 日暮栖心神:在日暮时分寻找心灵的栖息处,表达内心的渴望。
- 暝色着川岭:暮色笼罩着川岭,营造出宁静而悠远的氛围。
- 高低郁轮囷:山峦起伏,生机勃勃,展现大自然的壮丽。
- 水光忽倒树:水面倒映出树影,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 山势欲傍人:山的形势似乎靠近人,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万化元相寻:万物变化的本源在于探索与寻求,哲理深邃。
- 幽子意自新:隐居者心中自有新意,表达内心的独立与宁静。
- 肃肃夜舟久:夜舟的行驶在静谧中显得悠长,带来思考。
- 空明动边垠:清明的景象映照在天边,展现无际的天空。
- 田鹤吟相应:田野中的鹤鸣声与自然和谐相应,体现自然的美好。
- 我独无荒邻:我却独自一人,感到孤独与荒凉。
- 短篇不可就:短短的篇幅难以表达内心的感受。
- 所寄聊一伸:只好以此表达内心的寄托与情感。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水光忽倒树”中的“倒”字,生动形象;“高低郁轮囷”则通过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的孤独与思考,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残辉: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暗示着人生的无常。
- 竹杖:象征着诗人的隐逸生活与内心的宁静。
- 夜舟:象征着孤独旅程中的思考与探索。
- 田鹤:象征着自然中的和谐美好,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残辉”指的是什么?
- A. 早晨的阳光
- B. 夕阳的余晖
- C. 星星的光亮
-
诗中提到的“筇”指的是什么?
- A. 竹杖
- B. 笔
- C. 笔筒
-
“肃肃夜舟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舒适
- B. 孤独
- C. 高兴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瞑》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瞑》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安静之美,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陈与义的《暝色》则更加强调内心的孤独感,两者互为映衬,共同体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陈与义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