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春恨和淮海韵》

时间: 2025-01-01 17:36:54

晓起乍开帘,满眼梨花瘦。

恼却流莺不住啼,明日还来否。

啼罢莫频来,楼上双垂手。

颊衬桃花不耐红,晕薄非关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晓起乍开帘,满眼梨花瘦。
恼却流莺不住啼,明日还来否。
啼罢莫频来,楼上双垂手。
颊衬桃花不耐红,晕薄非关酒。

白话文翻译:

清晨刚打开窗帘,眼前满是瘦弱的梨花。
令人烦恼的是那流莺不停地啼叫,明天它还会再来吗?
啼叫过后别再频繁光临,楼上我双手垂下。
脸颊映衬着桃花却不耐烦于它的红,脸色微晕并非因为喝酒。

注释:

  • 晓起:早晨起床。
  • 乍开帘:突然打开窗帘。
  • 满眼梨花瘦:眼前看到的梨花都显得瘦弱,暗示春天的凋零。
  • 流莺:指黄莺,一种鸟,常以清脆的鸣叫声出现在春天。
  • 啼罢莫频来:叫完后不要再频繁地来到,表现出对鸟叫的厌烦。
  • 双垂手:双手无力地垂下,传达出一种无奈和忧伤的情感。
  • 颊衬桃花不耐红:面颊映衬着桃花的红色,表明情感的复杂。
  • 晕薄非关酒:脸色泛红并不是因为喝酒,暗示内心的情感波动。

典故解析:

  • 梨花与桃花:梨花和桃花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于象征春天的美丽与脆弱,梨花的清香和桃花的娇艳形成鲜明对比,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丁澎,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高雅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自然的观察。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天,正值万物复苏之际。诗人在春日的清晨,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与无常,表达了对春景的感伤与对流莺鸣叫的烦恼。

诗歌鉴赏:

《卜算子·春恨和淮海韵》是一首描绘春日情景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短暂。开头“晓起乍开帘,满眼梨花瘦”一句,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晨的场景,梨花的瘦弱暗示了春天的脆弱,令人心生怜惜。接着,流莺的啼叫不断打扰诗人的宁静,流莺的鸣叫声似乎成为了春天的一种烦恼,表达了诗人对春日美好与流逝的无奈与忧伤。

“啼罢莫频来,楼上双垂手”中的“楼上双垂手”意象生动,诗人以手的无力垂下象征了内心的疲惫与失落。最后一句提到“颊衬桃花不耐红”,既有对桃花娇艳的赞美,也暗含了对青春易逝的惋惜,脸上的红晕非因酒,而是情感的流露,内心的波动与困惑显而易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自然意象,成功捕捉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惆怅,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微妙关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晓起乍开帘:清晨起床,突然拉开窗帘,表现出诗人的期待和对春天的渴望。
    • 满眼梨花瘦:眼前的梨花显得瘦弱,象征春天的脆弱与短暂。
    • 恼却流莺不住啼:流莺的鸣叫让人烦恼,表达出对这种美好却烦人的声音的矛盾心理。
    • 明日还来否:对流莺鸣叫的期待与担忧,流露出对明天的无奈。
    • 啼罢莫频来:希望流莺不要再频繁出现,表现出一种渴望宁静的心态。
    • 楼上双垂手:双手无力地垂下,传达出无奈与忧伤的情感状态。
    • 颊衬桃花不耐红:面颊映衬着桃花的红色,显示内心的复杂情感。
    • 晕薄非关酒:脸色泛红并非因饮酒,暗示内心情感的波动与困扰。
  • 修辞手法

    • 比喻:梨花和桃花的描绘,形象地传达了春天的美丽和脆弱。
    • 拟人:流莺被赋予情感,使得自然与人心的连接更加紧密。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感伤与对流逝青春的惋惜,展现了自然美与人内心情感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 梨花:象征春天的美丽与脆弱,隐喻人生的短暂。
  • 流莺:代表春天的声音,既是美的享受,也是烦恼的来源。
  • 桃花:象征青春与爱情,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依恋与不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流莺”是指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鸟
    C. 一种酒

  2. 诗人对流莺的态度是: A. 喜欢
    B. 厌烦
    C. 无所谓

  3. 最后一句“晕薄非关酒”表达的意思是: A. 因为喝酒而脸红
    B. 因为情感而脸红
    C. 因为天气炎热而脸红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情景,表达对时局的感慨。
  • 李白《静夜思》:对自然与情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诗词对比: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同样描绘春日的美丽,但更强调欢愉与热闹,情感基调较为积极。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春天的不同解读,表现出各自的情感色彩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