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时间: 2025-01-01 18:26:30

红疏槛外花,绿减庭前树。

雁背斜阳淡不明,秋老蒹葭浦。

掩却小屏山,遮断愁来路。

刮地西风酿暮寒,又听潇潇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疏槛外花,绿减庭前树。
雁背斜阳淡不明,秋老蒹葭浦。
掩却小屏山,遮断愁来路。
刮地西风酿暮寒,又听潇潇雨。

白话文翻译:

窗外的花朵稀疏而鲜艳,庭前的树木则显得更加稀少。
在斜阳的映照下,雁阵的身影变得模糊不清,秋天的芦苇荡显得苍老而萧条。
关上小屏风,遮断了愁苦的来路。
西风呼啸,带来了暮色的寒意,又听见雨声潇潇飘落。

注释:

  • 红疏:形容花色鲜艳而稀疏。
  • 雁背:指大雁的背影,形容雁飞时的情景。
  • 斜阳:夕阳,黄昏时的阳光,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
  • 蒹葭:芦苇,生长在水边,常用以象征孤独和愁苦。
  • 掩却:遮挡、关上。
  • 愁来路:指前来的愁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绶,清代诗人,因其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物见长,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卜算子》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常以自然景物抒发内心的孤独与愁苦。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卜算子》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营造出一种秋天特有的孤寂与愁苦的氛围。开头两句“红疏槛外花,绿减庭前树”,以鲜明的色彩对比,展现了秋天的景象,花虽红艳但已疏落,树木则显得稀少,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机的消逝。接着“雁背斜阳淡不明”,描绘了夕阳下的雁阵,朦胧而不清晰,仿佛象征着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之后,诗人通过“掩却小屏山”来遮挡愁绪,展现了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试图隔绝外界的悲凉。最后一句“刮地西风酿暮寒,又听潇潇雨”,将自然的寒冷与雨声结合,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忧伤,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红疏槛外花:窗外的花虽红艳,但已显稀疏,暗示生命的流逝。
  2. 绿减庭前树:庭前的树木因秋天的到来而显得更加稀少,象征着衰败。
  3. 雁背斜阳淡不明:夕阳下,飞雁的身影模糊,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情绪。
  4. 秋老蒹葭浦:秋天的芦苇荡显得苍老,象征孤独与凄凉。
  5. 掩却小屏山:关上小屏风,意在遮挡忧愁,表现出自我保护的欲望。
  6. 遮断愁来路:试图隔绝前来的愁苦,表达内心的挣扎。
  7. 刮地西风酿暮寒:西风带来寒意,暗示秋冬的到来,象征生命的终结。
  8. 又听潇潇雨:雨声潺潺,增添了诗的悲凉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与树的衰败比作生命的无常。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其更具表现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个人愁苦的思考,展现了深沉的怀旧情绪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象征稳重与衰退。
  • :象征离别与孤独。
  • 蒹葭:象征孤独与悲伤。
  • 西风与雨: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忧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雁”在何种情境下出现?

    • A. 雨天
    • B. 斜阳
    • C. 晴天
  2. “掩却小屏山”这一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期待
    • B. 忧愁
    • C. 喜悦
  3. 诗中使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

    • A. 拟人
    • B. 排比
    • C. 比喻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袁绶的《卜算子》更注重秋天的意象和个人的内心感受,而李清照则多了一份对过往爱情的怀念。两者都展现了强烈的情感,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袁绶相关文集与评析文章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