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壮已不如人,老矣何须问。
纵有因人成事时,录录悲公等。
新态看来多,旧事提他怎。
那个邯郸道上行,仆仆何时醒。
白话文翻译:
壮年已不如人,年老了又何必再去追问呢?
即使曾经因他人之力取得成功,回忆起悲公等人又有什么意义?
眼前的新事物看来很多,过去的事情又有什么值得提起的呢?
那个沿着邯郸道路行走的人,我何时才能恍然醒悟?
注释:
- 壮已不如人:壮年时的力量和能力不如他人。
- 老矣何须问:年老了又何必去追问过往。
- 因人成事:依靠他人的力量完成事业。
- 录录悲公等:指的是悲公等人,暗指历史上因他人而成事的人。
- 新态:指新的状态或事物。
- 提他怎:提起旧事又有什么意义。
- 邯郸道:指邯郸的道路,寓意迷失或求索的旅程。
- 仆仆何时醒:表达对自己状态的迷茫与醒悟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永,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变革的时代。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感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此诗反映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反思,感叹壮年不再,面对老年的无奈与迷茫,表现出对往事的淡然与对新事物的困惑。
诗歌鉴赏:
《卜算子 其二》是黄永在清代所作的一首词,作品中透露出一种对年华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反思。开篇提到“壮已不如人”,传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力的自省与感叹,岁月的流逝让他意识到自己已无法与年轻时的自己相比。接着,诗人谈到即使曾因他人成事,回忆起那些过往的辉煌也难以再现,似乎在表达一种对过往成就的无奈。
“新态看来多,旧事提他怎”,反映出他对新事物的困惑与对旧事的淡漠,生动地描绘了时代变迁带来的思考。在最后,诗人以“那个邯郸道上行,仆仆何时醒”来结束,表达了对人生的迷茫和希望能在某个时刻醒悟的渴望。
整首诗虽短,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既有对个人经历的反思,也有对历史与时代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求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壮已不如人:表达了对自己年轻时能力的怀念与现状的无奈。
- 老矣何须问:年老了就不必再追问过去的辉煌。
- 纵有因人成事时:承认曾依赖他人取得成功,但这些成就已不再重要。
- 录录悲公等:提到历史上因他人成事的人,用以表明对这些往事的冷漠。
- 新态看来多:新事物层出不穷,反映时代的变迁。
- 旧事提他怎:旧事已无意义,时光流逝一切都在改变。
- 那个邯郸道上行:暗指人生路上的迷茫与追寻。
- 仆仆何时醒:表达了对自我觉醒的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用“邯郸道”比喻人生的道路,传达对迷失的感慨。
- 反问:通过反问来强调对过往的无奈与对现状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传递了一种对过往的淡然和对未来的迷茫,表现了诗人深邃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壮年:象征着力量和能力的巅峰。
- 老年:代表着衰退与无奈。
- 因人成事:暗示着依赖与孤独,反映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 邯郸道:体现人生路途的艰辛与迷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壮已不如人”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年轻时的怀念
B. 对他人的羡慕
C. 对人生的迷茫
D. 对未来的期待 -
“新态看来多,旧事提他怎”中的“新态”指的是什么? A. 新的朋友
B. 新的工作
C. 新的社会现象
D. 新的思想 -
“那个邯郸道上行”中的“邯郸道”象征着什么? A. 迷失与寻找
B. 成功与荣耀
C. 友谊与爱情
D. 争斗与竞争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登高》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黄永的《卜算子 其二》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人生的反思,但黄永更侧重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李白则强调及时行乐、享受人生的态度。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着不同的侧重,反映了各自时代背景下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黄永研究》
- 《古诗词分类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