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常山绝顶广丽亭》
时间: 2025-01-20 01:24:52意思解释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
作者:苏轼 〔宋代〕
白话文翻译
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 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 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 嗟我二三子,狂饮亦荒哉。 红裙欲先去,长笛有余哀; 清歌入云霄,妙舞纤腰回。 自从有此山,白石封苍苔; 何尝有此乐,将去复徘徊。 人生如朝露,白发日夜催; 弃置当何言,万劫终飞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登上常山绝顶时,遥望四方的壮丽景色,以及与友人共饮时的狂欢与无奈,最终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注释
- 穆陵关:古代关隘,位于今湖南省。
- 琅邪台:古代著名的山台,象征着名士的理想之地。
- 九仙山: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着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
- 虞舜:中国古代著名贤君,象征着理想和高尚的品德。
- 蓬莱: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着理想的生活和归宿。
- 红裙:指舞者的装束,象征着欢快和美丽。
- 白石封苍苔:形容山顶的洁净与静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苏轼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与哲学思考,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创作于苏轼晚年,正值他政治生涯的波折时期。身处困境的他,常通过游山玩水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此诗是在一次登山时写成,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并通过与友人的饮酒作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头,苏轼描绘了四面八方的美景,显示出他胸怀壮志,心系理想的情怀。接着,他提到与朋友们的狂饮,暗示着对人生短暂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在描写舞蹈和音乐时,诗人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欢快的场面,但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哀伤。这种对比让诗歌更加丰富,既有欢愉也有忧伤,形成了独特的情感张力。
最后,诗人以“人生如朝露”作结,深刻地反映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这种哲学思考使得整首诗超越了单纯的游览诗,升华为对生命、友情和理想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描绘了西边和东边的壮丽景观,展现出作者的胸怀和视野。
- 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向南望去是传说中的仙山,向北则是空中飞扬的尘埃,形成鲜明对比。
- 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呼唤古代贤君虞舜,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嗟我二三子,狂饮亦荒哉:感叹与友人狂饮的无意义,透露出对人生的无奈。
- 红裙欲先去,长笛有余哀:描绘了舞者的美丽与伴奏中的哀伤,形成对比。
- 清歌入云霄,妙舞纤腰回:音乐和舞蹈的优雅,展现出当时欢乐的气氛。
- 自从有此山,白石封苍苔:山顶的宁静与纯净,象征着内心的平静。
- 何尝有此乐,将去复徘徊:反思快乐的短暂,和即将离去的无奈。
- 人生如朝露,白发日夜催:人生的短暂和岁月的匆匆,带来深深的感慨。
- 弃置当何言,万劫终飞灰: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消逝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
- 比喻:将人生比作“朝露”,生动表达了生命的短暂。
- 排比:对景物的描写使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人生的无常与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生活短暂的感慨。诗人在游山玩水中思考人生,展示了其深沉的哲学思考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穆陵关:象征历史与英雄的理想。
- 琅邪台:代表名士的理想地。
- 九仙山:象征着追求长生和理想生活的渴望。
- 蓬莱:象征人生目标的归宿。
- 红裙与长笛:表现欢乐与哀愁的对比。
- 白石与苍苔:象征自然的纯洁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九仙山”象征什么?
- A. 人生的理想
- B. 追求长生
- C. 归宿
- D. 自然美景
-
“人生如朝露”中的“朝露”用来比喻什么?
- A. 生命的辉煌
- B. 生命的短暂
- C. 自然的美丽
- D. 友情的珍贵
-
诗中哪一句描绘了舞蹈的优雅?
- A. 自从有此山
- B. 清歌入云霄
- C. 红裙欲先去
- D. 南望九仙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鹿柴》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豪情。
- 王维《鹿柴》:同样是对自然的赞美,但更注重宁静与内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苏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