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上元灯词
作者:郭则沄
铜街夜迥。踏遍金凫影。
摇梦红莲风不定。一枕春酲吹醒。
白头还对鳌山。人间换尽雕阑。
片片粉蛾飞断,十三楼上新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元宵夜的情景:在夜色中,铜街显得格外空旷,走在街上,仿佛踏遍了金色的鸭子影子。梦中摇曳的红莲灯笼被不定的风吹动,令人沉醉;在一张床上,春酒的醉意使我沉沉入睡,醒来时又回到了白头之际,依旧与鳌山对望。人间的景象已经换过许多次,雕刻的栏杆也已不复存在,只有片片粉色的蛾子在空中飞舞,映衬着十三楼的寒意。
注释:
- 铜街:指街道的颜色,形容夜晚的宁静和空旷。
- 金凫影:金色的鸭子,象征着美好,反映出节日的喜庆。
- 红莲风:红色的灯笼随风摇曳,传递出节日的气氛。
- 春酲:春酒的醉意,描绘了春日的温暖和醉人的氛围。
- 鳌山:传说中的山,象征着高远和理想。
- 雕阑:雕刻的栏杆,代表着过去的繁华。
- 粉蛾:夜间飞舞的蛾子,象征着青春的短暂和无常。
- 十三楼:象征着高楼,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寒冷的到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郭则沄,清代诗人,生于1640年,卒于1711年。其诗词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描绘生活中的细节与情感,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元宵节之际,节日的灯火辉煌与人们的欢愉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反映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清平乐·上元灯词》以元宵节的夜晚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又富有诗意的场景。开篇“铜街夜迥”,显现出一种孤寂的氛围,夜色笼罩着街道,给人以深思的空间。接下来的“踏遍金凫影”,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带出节日的热闹与生机。诗中“摇梦红莲风不定”展现了梦境与现实的交融,醉意朦胧中,仿佛在灯光下感受到梦的飘渺。
而后“白头还对鳌山”,则让诗人回望过去,感叹岁月如梭,人生的无常。通过“人间换尽雕阑”,传递出对繁华已逝的惋惜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最后以“片片粉蛾飞断,十三楼上新寒”结束,既有对青春的怀念,也暗示着时间带来的寒冷与孤独。
整首词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元宵节的欢乐与诗人内心的感伤,体现了对人生、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铜街夜迥:夜晚的街道显得空旷,暗示孤寂的心境。
- 踏遍金凫影:在这空旷的街道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象征着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 摇梦红莲风不定:梦和现实交织,红莲灯笼随风摇曳,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一枕春酲吹醒:醉意朦胧中醒来,象征着对春日美好的向往。
- 白头还对鳌山:年华已逝,依旧向往高远的理想。
- 人间换尽雕阑:经历岁月的变迁,繁华已逝。
- 片片粉蛾飞断:青春已逝,象征着短暂与无常。
- 十三楼上新寒:高处的寒冷象征着孤独与时光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金凫影”比喻美好回忆。
- 拟人:灯笼的摇曳赋予了生命,展现出情感的流动。
- 对仗:上下句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铜街:象征夜的宁静与孤独。
- 金凫影:象征光辉的记忆和节日的气氛。
- 红莲:象征美好与温暖。
- 鳌山:代表理想与向往。
- 雕阑:象征繁华已逝。
- 粉蛾:象征青春短暂与无常。
- 十三楼:象征高处的孤独与寒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铜街夜迥”描述的是怎样的环境?
- A. 热闹的街道
- B. 空旷的夜晚
- C. 田园风光
- D. 夕阳西下
-
“摇梦红莲风不定”中“红莲”代表什么?
- A. 现实的纷扰
- B. 美好的回忆
- C. 伤感的思绪
- D. 未来的希望
-
诗中的“片片粉蛾飞断”象征着什么?
- A. 光明的前景
- B. 青春的短暂
- C. 冷清的夜晚
- D. 平静的生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元宵》 - 白居易
- 《灯下独酌》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元宵》同样描绘元宵节的热闹场景,与郭则沄的《清平乐·上元灯词》相比,白居易更侧重于节日的欢愉,而郭则沄则融入了个人情感的反思,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郭则沄《清平乐》研究文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