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田道中 其二
作者: 王允皙 〔清代〕
险中谁着架山楼,
地望参差岂自由?
涧底长松无一语,
茆檐倾水与梳头。
白话文翻译:
在险峻的地方,谁能建起山上的楼阁?
居高望远,却又感到无比的束缚。
山涧底下的长松树默默无言,
茅屋的屋檐倾斜,水流下来就像在梳理头发。
注释:
- 险中:在险峻的地方。
- 谁着架:谁能建造。
- 参差:不齐、不整齐的样子。
- 岂:怎么,难道。
- 自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 长松:指长长的松树。
- 无一语:没有一句话,形容寂静。
- 茆檐:茅草覆盖的屋檐。
- 倾水:水流下来。
- 梳头:像梳理头发一样,形容水流的动作。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隐含了对自由与束缚的哲理性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允皙,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风格多样,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人们思想变革之时,诗人通过描写自然风光,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困境的反思。
诗歌鉴赏:
《黄田道中 其二》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人在险峻的山中,感受到一种自然的压迫感。首句“险中谁着架山楼”便引出了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如此险峻的环境中,谁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庇护所?这里的“山楼”象征着人们追求的理想与自由,但现实的“险中”却使这一切变得渺小而无力。
接下来的“地望参差岂自由”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矛盾感。在高处俯瞰,景色虽美,却感受到一种被束缚的无奈。诗人似乎在表达,尽管身处优美的自然环境,内心却难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涧底长松无一语”,描绘了一幅静谧的自然画面,长松树在山涧底默默无言,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与人类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而“茆檐倾水与梳头”则用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自然界的细腻与柔和,水流倾斜,仿佛在为茅屋梳理,给人以温馨的感觉,也让人意识到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整首诗在层层递进中,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由与束缚的主题,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险中谁着架山楼:提问,谁能在险峻中建立起自己的理想居所,暗示人类的渺小。
- 地望参差岂自由:高处的景致虽广阔,但实际上却感到束缚。
- 涧底长松无一语:描绘一种宁静与超然,长松树不言,象征自然的永恒。
- 茆檐倾水与梳头:用生动的比喻表现自然之美,水流如同梳理。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流比作梳理,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以及对自由的渴望,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关系。
意象分析:
- 险中:象征困境与挑战。
- 山楼:理想与追求。
- 参差:不完美与矛盾。
- 长松:自然的宁静与永恒。
- 茆檐:简朴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险中谁着架山楼”中的“险”指什么?
- A. 自然险境
- B. 人生困境
- C. 以上皆是
- 答案:C
-
“地望参差岂自由”中的“参差”意指:
- A. 不整齐
- B. 美丽
- C. 自由
-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长松”象征:
- A. 自然的宁静
- B. 人的理想
- C. 束缚
-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允皙的诗与李白《庐山谣》相似,都体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哲理思考。但李白的作品更显豪放,而王允皙则更加内敛和深沉。这种对比展现了不同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指南》
- 《王允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