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澎湃汇群川,苍茫一片烟。
浮槎怀此日,鞭石自何年。
有岛多藏国,无涯恐堕天。
曾经三浅后,待尔作桑田。
白话文翻译:
波涛汹涌汇聚成江河,苍茫的海面上弥漫着烟雾。
我乘着浮舟,怀念着这一天,石头被鞭打的年代又是何时呢?
有许多岛屿隐藏着国家,广阔无垠的海面令人担忧会掉入天际。
曾经的三浅之地,期待着将来能变成桑田。
注释:
字词注释:
- 澎湃:形容波涛汹涌的样子。
- 汇:聚集,汇合。
- 浮槎:浮动的木筏。
- 鞭石:可能指用鞭子打石头,形象化的说法。
- 藏国:指隐秘的国家或地方。
- 无涯:没有边际,形容辽阔。
- 堕天:掉落到天边,形容无尽的空间感。
- 桑田:指土地肥沃的农田。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三浅”可能与古时对海洋的认识有关,指的是海洋的浅滩,暗示着对海域的探索与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慧琳,清代诗人,其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为题材,风格清新、深邃,常常引发读者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望海》写于清代,正值海洋探索与贸易兴盛的时期,诗人可能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表达对海洋的敬畏与思考。
诗歌鉴赏:
《望海》借助浩瀚的海洋,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索。开篇的“澎湃汇群川”,描绘了波涛汹涌的壮观场面,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大海的力量与气势。接着,诗人以“浮槎怀此日”引入个人情感,表达对某个特定时刻的怀念与思考,似乎在追溯历史的流逝与变迁。尤其是“鞭石自何年”,不仅体现了对时间的感慨,也隐含着对历史的思考。
“有岛多藏国,无涯恐堕天”,诗人通过对岛屿和海洋的描写,表现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对大自然的敬畏。最后的“曾经三浅后,待尔作桑田”更是将诗歌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仿佛在预示着历史的变迁与人类的繁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示了诗人对生命、历史与自然的独特见解,给人以深思与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澎湃汇群川”:描绘波涛汹涌的大海,展现出海洋的壮丽。
- “苍茫一片烟”:形容海面上烟雾弥漫,渲染出一种朦胧感,增加了诗的神秘气氛。
- “浮槎怀此日”:诗人乘着小舟,怀念某个特别的日子,暗示对过去的追忆。
- “鞭石自何年”:引发对历史的思考,反映出时间流逝的无情。
- “有岛多藏国”:指海中有许多隐秘的岛屿,象征着未知与神秘的世界。
- “无涯恐堕天”:表达对辽阔海洋的敬畏,暗示海的无边无际。
- “曾经三浅后”:提到过往的海域,暗示历史的变迁。
- “待尔作桑田”:寄托对未来的希望,预示着土地的丰饶与繁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洋比作浩瀚的历史。
- 拟人:将海洋拟人化,表达情感。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了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以海洋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流逝的感慨、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它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历史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视角与深邃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洋:象征着广阔与未知,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
- 浮槎:代表诗人的漂泊与探索。
- 岛屿:隐秘的国度,象征着未知与幻想。
- 桑田:代表着希望与未来的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澎湃”是什么意思?
- A. 安静
- B. 汹涌
- C. 平静
- D. 淡泊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三浅”是指___。
-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海洋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思索。(对/错)
答案:
- B
- 海洋的浅滩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对比慧琳的《望海》和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但慧琳更多地关注历史与人类的关系,而李白则倾向于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哲思。两者的风格各有千秋,均展现出古代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语言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