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槿危病数月,中间死且两日矣,述之甚趣,为作此诗》
时间: 2025-01-04 13:02: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浊世日多闻,死趣闻者稀。
观槿死里来,说死殊新奇。
破地富贵花,揭天战门旗。
死博有胜负,死党多是非。
是非从云云,保些蛾眉姬。
所见甚明白,所处堪盘嬉。
理失忽难久,志得终空归。
鬼手不妄取,还君老与衰。
君手即鬼手,来往无一持。
因之识至道,仰叹天公慈。
天公终非慈,不死夸夺儿。
死之更使癌,世难当稍夷。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浑浊的世界里,听闻死亡的事情越来越多,然而真正领悟到死亡趣味的人却很少。我在槿花的死亡中看到了新的体验,死亡的趣味格外新奇。那破土而出的富贵花,仿佛在高高的天上竖起了战门的旗帜。死亡的博弈有胜负,而身边的死党却多是是非。是非如同浮云飘散,能够保全的寥寥无几。所见到的事情非常明确,所处的环境也可以玩耍嬉戏。道理一旦失去就难以持久,志向得到了也只会归于空虚。鬼手不会无缘无故地收取,终究还是会将老去与衰败还给你。你的手实际上就是鬼的手,来往之间没有什么可以持有的。因此我识得了至道,仰天叹息上天的慈悲。然而上天又终究不是慈悲的,不死亡的夸耀反而会夺去儿子。死亡使得癌症的肆虐,世间也难以稍微平息。
注释:
- 浊世:混浊的时代,指社会风气败坏,世事纷扰。
- 死趣:对死亡的趣味或思考。
- 观槿:观察槿花,槿花常与死亡相关联,象征短暂生命。
- 破地富贵花:比喻生长于恶劣环境中的美丽事物。
- 鬼手:象征死亡或命运的无情。
- 老与衰:老去与衰败,隐喻人生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允皙,清代诗人,生于动荡时期,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语言生动,意象丰富。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亲历朋友病重、死亡之际,表达对生命脆弱的深刻思考,反映了社会对死亡的冷漠与无奈。
诗歌鉴赏:
王允皙的《观槿危病数月,中间死且两日矣,述之甚趣,为作此诗》是一首深刻探讨生死哲学的诗作。诗中以“浊世”开篇,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悲观色彩的环境,表达了对世事的观察和思考。诗人通过“观槿”的意象,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短暂,展现了对死亡的独特感悟。
诗中“破地富贵花”不仅描绘了生命的美丽,更暗含了其在逆境中绽放的坚韧。此处的“战门旗”则暗示了生命与死亡之间的斗争,象征着生死之战的残酷与不易。后文中“死博有胜负,死党多是非”,则揭示了人际关系在生死面前的复杂与困扰,反映了死亡带来的种种纷争与是非。
整首诗在哲理的探讨中,表现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既有对死亡的恐惧,也有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诗人最终得出“识至道”,仰叹天公的慈悲,但随即对上天的非慈感到失望,说明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对生死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浊世日多闻:在这个浑浊的世界里,听闻死亡的事情越来越多。
- 死趣闻者稀:然而,真正领悟到死亡趣味的人却很少。
- 观槿死里来:我在槿花的死亡中看到了新的体验。
- 说死殊新奇:死亡的趣味格外新奇。
- 破地富贵花:那破土而出的富贵花,仿佛在高高的天上竖起了战门的旗帜。
- 死博有胜负:死亡的博弈有胜负,而身边的死党却多是是非。
- 是非从云云:是非如同浮云飘散,能够保全的寥寥无几。
- 所见甚明白:所见到的事情非常明确。
- 所处堪盘嬉:所处的环境也可以玩耍嬉戏。
- 理失忽难久:道理一旦失去就难以持久。
- 志得终空归:志向得到了也只会归于空虚。
- 鬼手不妄取:鬼手不会无缘无故地收取。
- 还君老与衰:终究还是会将老去与衰败还给你。
- 君手即鬼手:你的手实际上就是鬼的手。
- 来往无一持:来往之间没有什么可以持有的。
- 因之识至道:因此我识得了至道。
- 仰叹天公慈:仰天叹息上天的慈悲。
- 天公终非慈:然而上天又终究不是慈悲的。
- 不死夸夺儿:不死亡的夸耀反而会夺去儿子。
- 死之更使癌:死亡使得癌症的肆虐。
- 世难当稍夷:世间也难以稍微平息。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例如“鬼手”作为拟人化的意象,增添了死亡的神秘感和威胁感。
-
主题思想:整体上而言,诗歌探讨了生死的哲学,表现出对生命的珍视与对死亡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浊世:象征社会的混乱与道德的沦丧。
- 槿花: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丽的脆弱。
- 鬼手:象征死亡和命运的无情。
- 富贵花:象征在逆境中仍能绽放的生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浊世”是指什么?
- A. 美好的世界
- B. 混浊的时代
- C. 未来的希望
-
“鬼手”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幸运
- B. 死亡与命运
- C. 友情
-
诗人对死亡的态度是:
- A. 完全无畏
- B. 深刻思考和感慨
- C. 轻松态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王允皙更侧重于对死亡的哲思,而李白则表现出对生命的豪情与及时行乐的态度,展示了不同的生死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王允皙研究》
- 《生死哲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