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去杭五年吴中仍岁大饥疫故人往往逝去闻湖》

时间: 2025-01-04 09:17:44

来往三吴一梦间,故人半作冢累然。

独依旧社传真法,要与遗民度厄年。

赵叟近闻还印绶,竺翁先已返林泉。

何时杖策相随去,任性逍遥不学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仆去杭五年吴中仍岁大饥疫故人往往逝去闻湖

白话文翻译

我在杭州离开五年,吴中仍然是个大饥荒和瘟疫之年,许多老朋友都相继去世,听说湖边的情景。

注释

  • :我,诗人自称。
  • :杭州,地名。
  • 吴中:古代指江南地区,这里指代诗人所处的地方。
  • 累然:指堆积如山的样子,形容故人去世后留下的忧伤和孤寂。
  • 旧社:指旧日的社交圈。
  • 传真法:指传授佛教的法理,可能暗指希望能够帮助他人。
  • 遗民:指遭受灾难的人们。
  • 度厄年:度过艰难的岁月。
  • 赵叟:指赵孟頫,诗人熟知的友人。
  • 印绶:官印,象征权力。
  • 竺翁:指竺道者,隐士,可能是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 杖策:手杖和马策,指有生之年想要悠然自得的生活。
  • 任性逍遥:随心所欲,享受自由的生活。
  • 不学禅:不学习佛教的禅理,表明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情感真挚、形式多样著称,风格既有豪放也有细腻,被誉为“诗中之龙”。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饥荒流行,诗人身处困境,身边的许多故人相继去世,表现出对过往友人的追思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中,苏轼通过对故人的怀念和对现状的反思,展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诗的开头以“来往三吴一梦间”引入,表现出诗人与故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在频繁的生离死别中,诗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故人“半作冢累然”生动地描绘了生死离别的沉重。随后,诗人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盼与希望,想要借助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遗民”度过艰难的时光,表现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在诗的最后,苏轼希望能与友人“杖策相随去”,放下世俗的羁绊,追求一种自由闲适的生活境界。这种矛盾的心态,既渴望归隐自然,又无法完全逃避现实,正是身处动荡时代的文人所共有的心理状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来往三吴一梦间:三吴指江南地区,诗人对往昔的梦境般的回忆。
  • 故人半作冢累然:许多故人已逝,仿佛成为了坟墓的堆积。
  • 独依旧社传真法:在旧社交圈中,诗人希望能够传授一些智慧。
  • 要与遗民度厄年:希望帮助遭受灾难的人民度过难关。
  • 赵叟近闻还印绶:好友赵孟頫似乎又回到了官场上。
  • 竺翁先已返林泉:另一位老友已归隐山林。
  • 何时杖策相随去:希望能与友人一起离开世俗的烦扰。
  • 任性逍遥不学禅:追求自由逍遥的生活,而不拘泥于佛教的教义。

修辞手法

  • 对比:对比了生死与生存的无常,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 象征:故人、冢等意象象征了生命的脆弱与对过往的追忆。
  • 拟人:通过赋予“遗民”情感,使得社会苦难显得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故人的追忆与对社会现状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渴望。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社会动荡时期人们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人:象征着过往的美好与失去的生命。
  • :代表死亡与哀伤。
  • :指人际关系的网络,象征人情冷暖。
  • 遗民:代表在灾难中挣扎求生的人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赵叟”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苏轼
    B. 赵孟頫
    C. 杜甫
    D. 陶渊明

  2. 诗人希望度过“厄年”的对象是? A. 自己
    B. 遗民
    C. 故人
    D. 朋友

  3. “何时杖策相随去”的意思是想要? A. 追求功名
    B. 隐居山林
    C. 逍遥自在
    D. 追求财富

答案:1-B,2-B,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苏轼的《仆去杭五年》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借助对故人和社会现状的回忆与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无常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