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
时间: 2025-01-19 19:56: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
苏轼
秋早川原净丽,雨余风日清酣。
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
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
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萋迷。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秋天的早晨,河川和原野显得清新而美丽,雨后,风和日光都显得格外舒适。
从今往后,我将回到田间耕作,谁能送我到池南去呢?
只要酒杯中有美酒,何必在墓上追忆征战的经历?
我听说乌衣巷口的景象,如今已是烟草萋萋,模糊不清。
注释
字词注释
- 西太:此为诗人的笔名,西太指代的是王荆公(王安石)。
- 荆公: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 清酣:形容风和日光清新舒适,令人陶醉。
- 樽:酒杯,古人饮酒的器皿。
- 征西:指代征讨西方的战争,含有追忆战争的意味。
- 乌衣巷:指王安石居住的地方,以乌衣巷闻名,寓意风雅之地。
典故解析
- 乌衣巷:此地因王安石和他门徒居住而出名,反映了南宋时期的文人雅集及其生活环境。
- 征西:暗指历史上对外征战的故事,反映了士人对战乱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笔。苏轼在文学上极具影响力,尤其以诗词和散文闻名。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轼晚年,正值他被贬谪期间,充满了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往昔岁月的追忆。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沉思与自省。
诗歌鉴赏
苏轼的《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蕴含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篇的“秋早川原净丽”展示了一个清新宜人的秋季景象,雨后的风和日光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感觉。这样的环境不仅让人愉悦,更引发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表达了诗人渴望返回田园、远离官场的心情。这里的“剑外”象征着权力与纷争,而“池南”则是归隐生活的象征。诗人虽然对归隐生活充满期待,但同时也感慨于无人相送,体现了孤独的情感。
“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则是对过往征战生涯的反思。诗人认为,与其在墓碑前追溯征战的荣耀,不如在酒杯中尽享当下的快乐。这一转折显示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他更看重的是当下的享受和内心的宁静。
最后一句“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萋迷”则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乌衣巷的美好已被岁月淹没,烟草萋萋中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惆怅。
整首诗通过清丽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示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历史的反思,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化巨匠的深邃与丰富的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早川原净丽:描绘了秋天清晨河川和原野的美丽景色。
- 雨余风日清酣:雨后,阳光明媚,风轻拂,令人心情愉悦。
- 从此归耕剑外:表达了诗人想要回归田园生活,远离纷争。
- 何人送我池南:感叹无人陪伴,体现孤独。
- 但有樽中若下:只要酒杯中有美酒,心中有快乐。
- 何须墓上征西:不必在墓碑前追忆往昔的征战。
- 闻道乌衣巷口:提及王安石的居所,代表往日的繁华。
- 而今烟草萋迷:如今的景象已模糊不清,令人感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归隐生活比作“樽中若下”,强调享受当下的乐趣。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乌衣巷象征着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感慨。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历史沧桑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诗中既有对美好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展现出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着成熟与收获,也暗示着生命的轮回。
- 川原:自然的象征,代表着宁静与和谐。
- 樽:酒杯,象征着享受与放松。
- 乌衣巷:历史的象征,代表着往昔的辉煌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句子中,哪一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 A. 雨余风日清酣
B. 何人送我池南
C. 听道乌衣巷口
D. 何须墓上征西 -
“樽中若下”指的是什么? A. 归隐生活
B. 享受当下的快乐
C. 战争的回忆
D. 孤独的感受 -
诗中提到的乌衣巷,象征着什么? A. 美好的自然
B. 过往的繁华
C. 田园生活
D. 战争的历史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鸟鸣涧》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苏轼的诗更注重哲理思考与人生态度,而李白的诗则更加豪放不羁,强调个人情感。
- 王维与苏轼:王维的诗往往描述山水之美,体现出一种静谧的心境,而苏轼则更多地反映了对人生的感悟。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