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

时间: 2025-01-19 20:08:17

夜半幽梦觉,稍闻竹苇声。

起续冻折弦,为鼓一再行。

曲终天自明,玉楼已峥嵘。

有怀二三子,落笔先飞霙。

共为竹林会,身与孤鸿轻。

秀语出寒饿,身穷诗乃亨。

禅老复何为,笑指孤烟生。

我独念粲者,谁与予目成。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夜半幽梦觉,稍闻竹苇声。
起续冻折弦,为鼓一再行。
曲终天自明,玉楼已峥嵘。
有怀二三子,落笔先飞霙。
共为竹林会,身与孤鸿轻。
秀语出寒饿,身穷诗乃亨。
禅老复何为,笑指孤烟生。
我独念粲者,谁与予目成。

白话文翻译

夜半时分梦中惊醒,隐约听到竹子和芦苇的声音。
我起身继续弹奏,因寒冷而折断的弦,努力为乐曲再度演奏。
曲子结束时,天色已然明朗,玉楼已显得巍峨壮丽。
我心中怀念二三好友,提笔便有雪花飞舞。
我们共同在竹林中聚会,身影如孤雁般轻盈。
优美的言辞在寒冷和饥饿中流出,身处困境却诗意盎然。
禅师何必再说什么,笑指那孤烟缭绕而生。
我独自想念那些光彩照人的人,谁能与我共同成就这份美好?

注释

  • 幽梦:静谧的梦境。
  • 竹苇声:竹子和芦苇的声音,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氛围。
  • 冻折弦:因天气寒冷而导致的琴弦断裂。
  • 玉楼:指高洁的楼阁,象征美丽与壮观。
  • 飞霙:比喻雪花飘落。
  • 竹林会:与友人在竹林中聚会的场景。
  • 寒饿:指在艰难环境中的生存状态。
  • 孤烟:孤独的烟云,象征孤独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又有细腻之情,常常融入对自然的观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在西湖游玩时,正值雪天。诗中通过雪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在孤独中对生活的思考。诗作反映出他在逆境中仍保持乐观的态度。

诗歌鉴赏

苏轼的《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全诗通过描绘雪中游西湖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开头几句,诗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竹苇的声音,瞬间唤起了对大自然的感受。这种细腻的描写,令人感受到冬夜的宁静与寒冷。

接着,诗人以“起续冻折弦”来表达因寒冷而产生的不便,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沮丧,而是继续为乐曲而努力,展现了其不屈的精神。诗的中段,诗人描绘了西湖的美丽,玉楼峥嵘,象征着一种理想与追求的境界。

“有怀二三子”一句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他在雪中写作,落笔飞霙,充分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最后几句,诗人以“禅老复何为”来反思人生,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领悟。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融入了对友情、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形成了丰富的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半幽梦觉:夜半时分在梦中惊醒,暗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 稍闻竹苇声:竹苇的声音象征自然的生命力。
  • 起续冻折弦:表明面对困难的勇气与坚持。
  • 曲终天自明:经历曲折后,天地明朗,象征希望。
  • 玉楼已峥嵘: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壮丽的意境。
  • 有怀二三子:表达对朋友的怀念,增加了情感深度。
  • 共为竹林会:团聚的温暖与欢愉。
  • 秀语出寒饿:在困境中依然能创造出美好的诗句。
  • 禅老复何为:反思人生的意义,探讨存在的价值。
  • 我独念粲者:对往昔的怀念,增添了孤独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孤烟”形容孤独的思考,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竹苇的声音仿佛有生命,增强了自然的情感。
  • 对仗:如“曲终天自明,玉楼已峥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敬畏、对友谊的珍惜以及对生命的思考。通过雪中游西湖的场景,诗人传达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面对艰难困苦,依然能够在诗中找到生的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纯洁与孤独,代表诗人内心的冷静与思考。
  • 竹林:象征友谊与宁静,代表诗人与友人相聚的美好时光。
  • 孤鸿:象征孤独与自由,强调诗人在自然中的独立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的“夜半幽梦觉”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安宁
    B. 孤独
    C. 兴奋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玉楼”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美丽与理想
    C. 友谊
    答案:B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对自然的描绘
    B. 对友谊和生命的思考
    C. 对人生的抱怨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在对自然的描绘上都有独特的视角,李白的诗常显得豪放奔放,而苏轼则更加细腻、内省。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方式各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苏轼诗词集》
  2. 《宋诗三百首》
  3. 《古诗文赏析》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欣赏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