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过方顺桥书怀》
时间: 2025-01-14 15:46: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过方顺桥书怀
作者: 崔应阶 〔清代〕
征途难破是愁围,秋满长堤叶乱飞。
行客有情萦细柳,断鸿无次背斜晖。
十年燕塞家频隔,九日龙山约屡违。
此去正逢南下路,羁迟何事未能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行旅中的愁苦和思乡之情。诗人感到征途艰难,心中充满忧愁,眼前的长堤上秋天的树叶纷纷飘落。行路的旅人有情怀缠绕在细柳之上,而孤雁却在斜阳下不断飞去。诗人经历了十年的离散,家乡与自己之间的距离不断加大,原本在九日龙山的约定也屡屡未能实现。如今正值南下的路途,自己为何迟迟不能归乡,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惆怅。
注释:
- 征途:指旅行的道路。
- 愁围:指愁苦的包围。
- 长堤:长长的堤岸。
- 行客:行路的人,旅人。
- 细柳:细长的柳树,常与柔情相联。
- 断鸿:孤雁,象征孤独。
- 斜晖:斜阳,指夕阳的余晖。
- 燕塞:指燕山和塞外,象征边塞和远方。
- 龙山:指龙山,诗人约定的地点。
- 羁迟:指滞留,未能归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应阶,清代诗人,以其清丽典雅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旅途中,正值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与思念。诗人在此时写下此诗,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九日过方顺桥书怀》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旅途的艰辛与思乡的情感融汇在一起。开篇“征途难破是愁围”,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旅行的无奈与忧愁,仿佛路途的艰难已经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情绪。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秋满长堤”和“叶乱飞”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凄凉的氛围,似乎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行客有情萦细柳,断鸿无次背斜晖”两句,诗人用“行客”和“断鸿”对比,前者是有情的旅人,后者则是孤独的飞鸟,进一步加深了思乡之情。接下来,诗人提到“十年燕塞家频隔”,通过时间的跨度,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庭团聚的渴望。
最后两句“此去正逢南下路,羁迟何事未能归”中,诗人对归途的盼望与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他在旅途中对归家的渴望及迟迟未能实现的悲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流露出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沉思,深深打动人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征途难破是愁围”:旅途艰难,愁苦缠绕自己。
- “秋满长堤叶乱飞”:秋天的到来,长堤上叶子纷飞,暗示着时光流逝。
- “行客有情萦细柳”:旅人带着情感,围绕在细柳之旁。
- “断鸿无次背斜晖”:孤雁无处归依,在夕阳的余晖中飞去。
- “十年燕塞家频隔”:十年来与家乡的距离不断加大。
- “九日龙山约屡违”:原本的重阳节约定屡屡未能实现。
- “此去正逢南下路”:现在正是南下的旅程。
- “羁迟何事未能归”:为何迟迟不能回家,令人感到惆怅。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行客”与“断鸿”比拟,表现孤独与思念。
- 拟人:将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如“细柳”萦绕的情感。
- 对仗:如“征途难破”与“愁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在旅途中对归家的渴望,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 征途:象征人生的旅程与艰辛。
- 秋:象征时光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长堤:代表旅途的孤独与漫长。
- 细柳:象征柔情与思念。
- 断鸿:象征孤独与失落。
- 斜晖: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余晖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征途难破是愁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欢喜
- B. 愁苦
- C. 安宁
-
“十年燕塞家频隔”中“燕塞”指代什么?
- A. 家乡
- B. 边塞
- C. 旅行
-
此诗主要表达了对什么的思念?
- A. 事业
- B. 家乡
- C. 友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饮酒》: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呈现出一种洒脱的心态。
- 《月下独酌》:在孤独中寻找自我与自然的结合,展现了李白的豪放与壮丽。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崔应阶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