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呻吟斋睡起五首呈世弼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5:21:47

学省非簿领,卧痾常闭关。

雨馀楼阁静,风晚鸟乌还。

赏逐四时改,心安一味閒。

古人虽已往,不废仰高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学省非簿领,卧痾常闭关。
雨馀楼阁静,风晚鸟乌还。
赏逐四时改,心安一味閒。
古人虽已往,不废仰高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人认为,自己并不需要官职和名利,只愿在病中静卧,常常闭关思考。雨后的楼阁静谧无声,傍晚微风吹拂,鸟儿归巢,一切显得宁静而安详。诗人随着四季的变化而感受到自然的韵律,心中始终保持一种闲适的状态。虽然古人已经逝去,但他仍然怀有对高山的敬仰与追求,体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注释

  • 学省:指学习和省悟,非指做官的文书。
  • 卧痾:指因病卧床。
  • 闭关:指隐居或专心于某种事情,不与外界联系。
  • 雨馀:雨过之后。
  • 楼阁:指诗人居住或学习的地方。
  • 鸟乌:指鸟类,特指归巢的乌鸦。
  • 赏逐四时改:随着四季变化而欣赏自然的美好。
  • 心安一味閒:心境安宁,保持一种悠闲的状态。
  • 仰高山:指向高山致敬,象征追求高尚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是苏轼的好友,以诗词、散文和书法见长,尤其擅长写词,风格清新、自然。黄庭坚的诗歌多反映个人的生活感受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黄庭坚隐居之时,正值宋代社会动荡,士人对于名利的追求与对自然的渴望之间的矛盾。诗人在病中感受到生活的无常,选择隐退,借此表达他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古人高尚志向的追慕。

诗歌鉴赏

《呻吟斋睡起五首》其二,展现了黄庭坚内心追求宁静的渴望。在诗中,黄庭坚以“学省非簿领”开篇,直抒胸臆,表明他并不看重官职和名利,而是更重视内心的省悟与自我修养。接着,诗人描绘了雨后楼阁的静谧,风晚时分鸟儿归巢的景象,展现出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宁静。这种意象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向往隐居生活的内心世界。最后一句“古人虽已往,不废仰高山”则是诗人对古代先贤的怀念与敬仰,表达了他对高尚理想的不懈追求。整首诗词情深意长,情景交融,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安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学省非簿领:强调诗人追求内心的修养,不在乎外在的官职。
  2. 卧痾常闭关:病中隐居,体现出诗人的淡泊名利。
  3. 雨馀楼阁静:描绘环境,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4. 风晚鸟乌还: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增强诗的意境。
  5. 赏逐四时改:诗人随四季变迁而感受自然之美。
  6. 心安一味閒:表达一种内心的宁静与闲适。
  7. 古人虽已往:强调对古代先贤的怀念。
  8. 不废仰高山:表明对高尚理想的追求,体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卧痾常闭关”和“雨馀楼阁静”,形成对称,增强韵律感。
  • 意象:自然的描绘(雨、风、鸟)与内心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与象征:高山象征着理想与追求,古人代表着智慧与过往的教诲。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强调内心的宁静与高尚的追求,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和对古代先贤的敬仰。

意象分析

  • 楼阁:象征隐居的空间,代表着诗人的内心世界。
  • 雨、风、鸟:自然的元素,象征着生命的变化与宁静。
  • 高山:象征理想与追求,表明诗人对高尚思想的仰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认为自己追求的是: A. 官职和名利
    B. 内心的修养
    C. 财富和权力

  2. “雨馀楼阁静”中,楼阁代表的是: A. 外在的繁华
    B. 隐居的空间
    C. 诗人的孤独

  3. 诗中提到的古人,是指: A. 现代的权贵
    B. 过去的先贤
    C. 凡夫俗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定风波》
  • 李白《独坐敬亭山》

诗词对比

黄庭坚 vs 苏轼 黄庭坚的诗词多表现内心的宁静与高尚的追求,而苏轼则更注重人生的哲理与面对世事的态度。两者都体现了宋代士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