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织蒲投我最宜寒,正欲阴风雪作团。方竹火炉趺坐稳,何如矍铄跨征鞍。
白话文翻译:
我最喜欢用蒲草编织的东西来抵御寒冷,正好适合这阴冷的风雪。坐在稳固的方竹火炉旁,我觉得这比得上骑上马背出征时那种精神矍铄的感觉。
注释:
- 织蒲:用蒲草编织的物品,多用于抵御寒冷。
- 阴风雪:阴冷的风和雪,营造出寒冷的环境。
- 方竹火炉:用方竹制成的火炉,象征温暖和舒适。
- 趺坐:稳稳地坐着,表现出一种安逸的状态。
- 矍铄:形容精神焕发,充满活力。
- 征鞍:出征的马鞍,象征着冒险和挑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壑,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作品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著称。其诗风受李白、杜甫影响,擅长山水诗和咏物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寒冷的冬季,诗人通过描写抵御寒冷的情景,表达了对温暖和安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思了在安逸中是否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寒冷的冬日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温暖的火炉旁宁静坐着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温暖生活的渴望与享受。开篇“织蒲投我最宜寒”直接点明了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寒冷的抵抗及对温暖的追求。接着“正欲阴风雪作团”则继续渲染寒冷的氛围,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对比。
后两句中,诗人则转向自身的感受,描绘在方竹火炉旁的安逸状态,并对比出征的精神状态,展现了一种内心的挣扎与思考。通过这种对比,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安逸的享受,也引发了对冒险和追求的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织蒲投我最宜寒:诗人喜欢用蒲草编织的东西来抵御寒冷,表达了对温暖的渴望。
- 正欲阴风雪作团:寒风和雪正要来袭,进一步加强了寒冷的氛围。
- 方竹火炉趺坐稳:在温暖的火炉旁安稳地坐着,享受温暖的舒适。
- 何如矍铄跨征鞍:与骑马出征时的精神状态相比,展现了一种对比,反映了对活力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温暖与寒冷、安逸与征战,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拟人:阴风雪被拟人化,赋予其主动性,增强了寒冷的感受。
- 意象:火炉与征鞍形成鲜明对比,象征安逸与挑战的两种生活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温暖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安逸中对精神状态的思考,表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蒲草:象征着自然与温暖的抵御。
- 火炉:象征温暖、安逸的生活状态。
- 征鞍:象征冒险、挑战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最喜欢用什么来抵御寒冷?
- A. 火炉
- B. 蒲草
- C. 席子
- D. 被子
-
诗中提到的对比是哪个?
- A. 冬夏
- B. 温暖与寒冷
- C. 安逸与忙碌
- D. 白天与黑夜
-
“矍铄”一词的意思是:
- A. 疲惫
- B. 精神焕发
- C. 昏昏欲睡
- D. 无精打采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通过对比黄庭坚的这首诗和李白的《夜泊牛津》,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在面对生活的不同态度。黄庭坚更偏向于对温暖与安逸的追求,而李白则在孤独中更加强调人生的奔波与追求,反映出不同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概述与分析。
- 《黄庭坚诗文集》:收录黄庭坚的诗词及其生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