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鹊华两点暮云中,
缭绕秋光望不穷。
几缕晴烟遮欲断,
半沈林表半浮空。
白话文翻译:
两座山在傍晚的云雾中宛如两颗星星,缭绕的秋光让人望不到尽头。几缕晴烟若隐若现,似乎要消散,又似乎还依稀可见,山林的一半沉浸在水面上,另一半则浮于空中。
注释:
- 鹊华:指山名或地名,可能与“鹊”有关,是一种鸟,象征美好。
- 暮云:傍晚的云彩,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气氛。
- 缭绕:缠绕、环绕,形容光景的迷离。
- 晴烟:晴天的烟雾,轻薄而飘渺。
- 沈:沉入,指树木或景物在水中反射的状态。
- 浮空:悬浮在空中,形容云雾或景象的轻盈。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鹊华”一词在古代文学中常与美好、吉祥的意象相连,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与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耿玉函,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其诗风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秋日,诗人游览鹊华山,感受到秋天的景色与气氛,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也寄托了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秋日游鹊华两山》通过细腻的描写,捕捉了秋日傍晚的宁静与美丽。开头的“鹊华两点暮云中”便设定了一个静谧的画面,映衬出黄昏时分的山水景色。作者以“缭绕秋光”描绘了秋天的光线洒落在山间的景象,仿佛是无穷无尽的美好在眼前展现。接下来的“几缕晴烟遮欲断”则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氛围,晴天的烟雾似若有似无,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最后一句“半沈林表半浮空”则展现了山林与水面的和谐,仿佛一半沉浸在水中,另一半又与天空相融,形成一种奇妙的视觉效果。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浓缩了秋日的无限美好,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心境,令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鹊华两点暮云中:描绘了两座山在暮云中的模样,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缭绕秋光望不穷:秋天的光线环绕四周,似乎无边无际,寓意着自然的美好与无限。
- 几缕晴烟遮欲断:几缕轻烟在空中悠然飘动,给人一种轻灵的感觉,似乎又要消散。
- 半沈林表半浮空:山林的倒影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中,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景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与星星比作,增强了山的美感。
- 拟人:通过“缭绕”“遮欲断”等词语,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日山水的热爱,体现了自然的和谐美和诗人的超然心境,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鹊华:象征美好与吉祥的山。
- 暮云:象征宁静与安详的黄昏。
- 秋光:象征丰收与美好的季节。
- 晴烟:象征轻盈与梦幻的气息。
- 林表:代表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浮空:象征自由与超然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写的两个山名是什么? A. 鹤华
B. 鹊华
C. 霞华
D. 梦华 -
诗中“几缕晴烟遮欲断”描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 A. 风
B. 雨
C. 烟雾
D. 雪 -
诗中表现的季节是哪个?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答案:
- B. 鹊华
- C. 烟雾
- C. 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 王维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问答》: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与宁静,但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 李白的《月下独酌》:虽然主题不同,但也表现了一种超然与洒脱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