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县尉水亭得长字》

时间: 2024-09-19 21:13:53

两慰郁相望,东南百步场。

挥旗蒲柳市,伐鼓水云乡。

已作观鱼槛,仍开射鸭堂。

全家依画舫,极目乱红妆。

潋潋波头细,疏疏雨脚长。

我来闲濯足,溪涨欲浮床。

泽国山围里,孤城水影傍。

欲知归路处,苇外听风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两慰郁相望,东南百步场。
挥旗蒲柳市,伐鼓水云乡。
已作观鱼槛,仍开射鸭堂。
全家依画舫,极目乱红妆。
潋潋波头细,疏疏雨脚长。
我来闲濯足,溪涨欲浮床。
泽国山围里,孤城水影傍。
欲知归路处,苇外听风樯。

白话文翻译:

两岸的柳树相对而望,东南方有一片百步的场地。
我在市场上挥舞着旗帜,敲打着鼓声迎接水边的乡村。
已经建成了观鱼的栏杆,依然开设着射鸭的场所。
全家人依偎在画舫上,极目远望那纷繁的红妆。
波光潋滟,细如丝线,雨点稀疏,落下时长长的。
我在这里闲适地洗脚,溪水上涨仿佛要漂浮我的床。
在这个被山水环绕的泽国之中,孤城的水影依偎着。
想要知道回家的路,就在芦苇外面听风吹帆。

注释:

  • :形容景色的幽深、郁郁葱葱。
  • 百步场:指一片开阔的场地。
  • 挥旗:指在市场上做宣传或招揽生意。
  • 观鱼槛:观赏鱼类的栏杆,暗指休闲场所。
  • 画舫:指装饰华丽的船只。
  • 潋潋:形容波光粼粼的样子。
  • 浮床:指在水面漂浮的床铺,象征安逸。
  • 泽国:指水泽众多的地方。
  • 风樯:指船帆,暗示归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流亡期间,借景抒怀,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在困顿的生活中,他依然保持了对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城南县尉水亭得长字》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的诗作。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水乡风景:两岸的柳树相对,市场热闹,波光粼粼,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水乡的美丽。挥旗的场景充满了动感,营造了一种欢乐的氛围。此时,诗人并未沉浸于个人的忧愁,而是与家人共同享受着这份闲适与宁静。

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对归路的思考,诗人通过听风声来寻找回家的路,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与渴望。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感,同时也隐含了对归属感的追求,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两慰郁相望”:描绘出柳树对望的景象,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 “挥旗蒲柳市”:市场的热闹与生机,表现了生活的繁忙。
  • “已作观鱼槛,仍开射鸭堂”:展现了人们的闲情与乐趣,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全家依画舫”:诗人与家人共享美好时光,增强了家庭的温暖感。
  • “潋潋波头细,疏疏雨脚长”:细腻的描写水面与雨的关系,传达了宁静与诗意。
  • “我来闲濯足”:表现了诗人的放松与闲适。
  • “泽国山围里”:表明了地理位置,增强了地方感。
  • “欲知归路处”:引发了归乡情感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潋潋波头”,用波光比喻水面。
  • 拟人:如“水影傍”,赋予水影以人性。
  • 对仗:全诗有较强的对称性,使得诗句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水乡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对家乡归属感的思念,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柳树:象征着柔美与生命力。
  • 市场:代表着热闹与生活的多姿多彩。
  • :象征着流动与变化,也寓意着思乡情。
  • 画舫:象征着安逸与家庭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在诗中描绘的是哪个地方的风景?
    A. 山区
    B. 水乡
    C. 平原
    D. 沙漠

  2. 诗中“潋潋波头细,疏疏雨脚长”句子中“潋潋”是指什么?
    A. 风声
    B. 雨声
    C. 水波
    D. 鸟鸣

  3.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来寻找归路?
    A. 问路
    B. 听风樯
    C. 看地图
    D. 找人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对比,苏轼的作品更注重生活的细腻与家庭的温暖,而李白则强调个人的豪情与壮阔的自然景观。两种风格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苏轼研究》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与背景,提升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