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黄鲁直烧香二首》
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
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白话文翻译:
这四句烧香的偈子,香气飘散,弥漫了整个东南方。
这不仅是耳闻目睹的所想,倒不如让鼻子先来体验。
即便有万卷书籍在明亮的窗前,眼前的字句也只能让我眼花缭乱。
一炷香烟消散后,火焰熄灭,经过半生的岁月,身体衰老而内心却自在闲适。
注释:
- 烧香偈子:指的是与烧香相关的句子或口诀,通常用于宗教仪式。
- 鼻观先参:意为用鼻子去感知香气,强调感官的体验。
- 万卷明窗小字:形容书籍众多,但字句繁杂,令人眼花缭乱。
- 一炷烟消火冷:形容香烟消散,火焰熄灭,暗示时光流逝与人生的感慨。
- 半生身老心闲:经过半生的经历,身体衰老,但内心却感到宁静与闲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常涉及人生哲理、自然景观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宗教仪式的理解。在经历了政治上的波折与个人生活的起伏后,苏轼愈加倾向于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烧香”这一行为,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开头四句提到烧香的偈子,表达了香气的广泛和对精神追求的渴望。然后,苏轼通过“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强调了感官体验的重要性,暗示了在思考与感知之间,感官体验更为直接和真实。
接下来的“万卷明窗小字”,则表现出苏轼对知识的自我反思,尽管他拥有丰富的书籍和知识,却发现眼前的字句如同繁杂的花纹,令人眼花缭乱,难以捕捉其本质。这里折射出一种对知识的无奈,以及对内在智慧的向往。
最后两句“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香烟的消散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而“半生身老心闲”则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与释然,经过半生的波折与磨难,苏轼最终选择了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但意境深远,反映了苏轼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哲学思考,既有感官的体验,又有对人生的反思,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深厚修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强调烧香的仪式感,香气弥漫,象征精神的追求与信仰的传播。
- 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感官体验更为直接,强调了身体感知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
-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尽管有很多知识,却因繁杂而难以理解,反映了对知识的迷茫与困惑。
-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以香烟的消散比喻人生的无常,经过岁月的洗礼,内心却能保持平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香气遍满东南”,通过香气的形象描绘精神的广泛影响。
- 对仗:如“万卷明窗小字”和“眼花只有斓斑”,形成对照,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烧香”这一行为,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领悟,强调感官体验的重要性,以及在繁杂的知识中寻求内心宁静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烧香:象征着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
- 香气:代表着灵性的传达与内心的感受。
- 万卷书:象征知识的丰富与复杂。
- 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心闲:体现了内心的宁静与自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描写
- B. 对人生的思考
- C. 对爱情的感悟
-
“一炷烟消火冷”中的“烟”象征什么?
- A. 时光的流逝
- B. 烧香的气味
- C. 生命的活力
-
诗中提到的“万卷明窗小字”表现了什么?
- A. 知识的丰富
- B. 眼前的繁杂与迷茫
- C. 书籍的美丽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诗歌都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李白的豪放与苏轼的沉稳形成鲜明对比。李白的诗常表现出对自由的追求,而苏轼则更多探讨内心的宁静与释然。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