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和山房十咏》

时间: 2025-01-17 09:31:28

萧萧风籁助清吟,秋去冬来令又更。

惟有老禅都不管,任它檐铎作何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萧萧风籁助清吟,秋去冬来令又更。惟有老禅都不管,任它檐铎作何声。

白话文翻译:

秋风萧瑟,助我吟唱,季节更替,秋去冬来。唯有那老禅师对此不以为意,任凭檐下的钟声如何响起。

注释:

  • 萧萧:形容风声凄凉。
  • 风籁:风声,常用来形容风动乐器或自然环境的声音。
  • 清吟:清雅的吟唱,指吟诵诗歌的声音。
  • 惟有:只有。
  • 老禅:指年长的和尚或禅师,象征超然物外的境界。
  • 檐铎:屋檐下的钟铃,常常用来报时或装饰。

典故解析:

本诗虽不直接引用典故,但“老禅”一词可以联想到佛教中追求内心宁静与超脱的哲学思想。这种境界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生卒年不详),字子韶,号静庵,宋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为主题,展现出深刻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在山房静修之时,正值秋冬交替之际,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季节更替的感慨及对世事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自和山房十咏》是李曾伯在山房静思时的作品,整首诗以清雅的语言描绘了秋冬季节的变化。首句“萧萧风籁助清吟”以风声作为引子,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接下来的“秋去冬来令又更”则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变化,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自然的循环。

诗中提到的“老禅”则呈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它象征着一种不受外界变化影响的内心宁静。这与当下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似乎在表达对世俗纷扰的无奈和对内心平静的渴望。最后一句“任它檐铎作何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然的境界,表现出对外界声音的漠然,显示出一种禅意的智慧。

整首诗结构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萧萧风籁助清吟:秋风的声音伴随着我的吟唱,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2. 秋去冬来令又更:随着季节的更替,时间在不断流逝,带来了新的变化。
  3. 惟有老禅都不管:只有那位老禅师对此毫不在意,表现出他超然的态度。
  4. 任它檐铎作何声:无论檐下的钟声如何响起,他也不在乎,显示出一种内心的平和。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风籁”比喻自然的声音,营造氛围。
  • 拟人:将风和钟声赋予情感,使得自然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秋去冬来”,形成音韵和谐的对称结构。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反映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感悟,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通过对比外界的纷扰与内心的宁静,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然力量和时间的流逝。
  • 老禅:象征内心的宁静和超然的智慧。
  • 檐铎:象征世俗的喧嚣和外界的纷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萧萧风籁”是指什么?

    • A. 秋天的景色
    • B. 风声
    • C. 雨声
  2. “老禅”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世俗
    • B. 超然的智慧
    • C. 纷扰的生活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爱情的描写
    • B. 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的宁静
    • C.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1. B. 风声
  2. B. 超然的智慧
  3. B. 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夜泊牛头》王安石:同为描写自然景色,王安石的诗更侧重于表达对生活的感慨。
  • 《江雪》柳宗元:两者都表现出孤独与超然的心境,但柳宗元的作品更为凄凉。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