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一种孤荄》
时间: 2025-01-01 12:44: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一种孤荄
李曾伯 〔宋代〕
一种孤荄,四出清芬,半秋始花。
只些儿肌骨,才逾一芥,许多韵度,迥压群葩。
得雨相催,随风所到,较七里山樊尤远些。
纷纷辈,笑渠侬桃李,徒竞春华。
试容老子婆娑。恍身在广寒仙子家。
任殷勤唤酒,恣从君赏,徘徊待月,剩向人夸。
我有家林,旧栽岩壑,得归去相延方是佳。
姑先约,拼共横船玉,教堕巾纱。
白话文翻译:
这是一种孤独的草本植物,散发着清新的香气,恰在半秋时节开花。
它的生长形态瘦弱,只有一芥的大小,却蕴含着丰富的韵味,远远超越那些百花争艳。
在雨水的催促下,随着风的飘荡,竟比七里山的芳樽更为遥远。
众多花卉纷纷嘲笑我这孤芳自赏的桃李,徒然在春天争相开放。
不妨让我在此轻舞飞扬,仿佛身处广寒宫中。
任凭你热情地劝酒,我也尽情欣赏,徘徊在月光下,唯有向人夸耀。
我有自己的家园,旧日栽种在岩峭之处,能够归去延续才是最好的。
姑且先约好,拼着一起乘船游玩,任那丝巾飘落。
注释:
字词注释:
- 孤荄:孤独的草本植物。
- 清芬:清新的香气。
- 肌骨:形体的形状。
- 韵度:诗意或韵味。
- 七里山樊:指远离的山林,带有象征意义。
典故解析:
- 广寒仙子:指嫦娥,传说中居住在月宫的仙子,象征美好与孤独。
- 桃李:常用来指代春天盛开的花朵,代表繁华与竞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宋代诗人,其诗风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秋季,李曾伯在宁静的环境中写下此诗,表达了他对孤独之美的欣赏,以及对繁华喧嚣的反思。
诗歌鉴赏:
李曾伯的《沁园春·一种孤荄》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抒情诗。诗中以“孤荄”为主线,表现了自然界中一种独特的草本植物的美丽与孤芳自赏的内心状态。诗开篇即以“清芬”引入,展现了植物的香气与生命力。接着,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这朵孤花与“桃李”的不同,前者是独立而清新,后者则是繁华而竞争,暗寓诗人内心对独立个体的向往与珍视。
诗中提到的“恍身在广寒仙子家”更是将诗人自我放置于一种理想的境地,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归家的向往,强调了自然与归属感的重要。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清晰,抒情自然,展示了李曾伯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独特的审美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种孤荄,四出清芬,半秋始花。”
- 以“孤荄”引入,强调其独特性及芳香的散发。
-
“只些儿肌骨,才逾一芥,许多韵度,迥压群葩。”
- 通过形容植物的瘦弱,表现其深厚的内涵,超越其他花卉。
-
“得雨相催,随风所到,较七里山樊尤远些。”
- 描述植物在雨水与风的影响下的生长,表达自由与远方的向往。
-
“纷纷辈,笑渠侬桃李,徒竞春华。”
- 反映出对竞争的无奈,桃李象征繁华,却缺乏内涵。
-
“试容老子婆娑。恍身在广寒仙子家。”
- 表达诗人对理想境地的向往,和对自由舞动的渴望。
-
“任殷勤唤酒,恣从君赏,徘徊待月,剩向人夸。”
- 诗人享受当下的美好,展示自我。
-
“我有家林,旧栽岩壑,得归去相延方是佳。”
- 最后表达对归属的思考,归家才是最幸福的选择。
-
“姑先约,拼共横船玉,教堕巾纱。”
- 以约定为结尾,表现出对友谊与分享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植物比作孤独的存在,突出其独特性。
- 拟人:赋予植物情感,突显其生命力。
- 对仗:诗中使用了多处对仗,增强了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种孤独的植物,表达了对独立与自由的追求,同时反映了对喧嚣与繁华的思考,最终回归家庭与归属感的美好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荄:象征独立与自我。
- 清芬:代表纯净与自然的美。
- 桃李:象征繁华与竞争。
- 广寒仙子:象征理想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孤荄”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繁华
B. 独立
C. 竞争 -
诗人对“桃李”的态度是?
A. 赞美
B. 讽刺
C. 无所谓 -
诗中提到的“广寒仙子”指的是?
A. 王母娘娘
B. 嫦娥
C. 西王母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与李曾伯的《一种孤荄》均表达了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李白更倾向于酒与月的意境,而李曾伯则侧重植物的独特美。两者在主题上有共通之处,但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曾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