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和》

时间: 2025-01-17 09:52:06

最高楼上又层阑,目短元龙空海寰。

栋宇地雄千嶂表,金汤天设两江间。

西风障面曾筹檄,夜月胡床忆佩环。

老去凭虚心辄悸,蜀城虽好不如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和
李曾伯 〔宋代〕

最高楼上又层阑,
目短元龙空海寰。
栋宇地雄千嶂表,
金汤天设两江间。
西风障面曾筹檄,
夜月胡床忆佩环。
老去凭虚心辄悸,
蜀城虽好不如还。


白话文翻译:

在最高的楼台上又增添了栏杆,
远望之下,龙舟在空旷的海面上漂浮。
高大的建筑在千山万岭中显得雄伟,
金色的长江在天际设下了界限。
西风吹面,曾经写过的文书依稀可见,
夜月下的胡床让我想起了佩环。
年老后空惶惶不安,
即使蜀城再美,也不如归家。


注释:

  • 层阑:指的是楼台的栏杆,表示建筑的层次。
  • 元龙:指的是龙舟,象征着繁华的景象。
  • 栋宇:指的是高大的建筑,象征着雄伟的气势。
  • 金汤:指的是长江,金色的水面。
  • 筹檄:指的是古代的文书,带有历史感。
  • 胡床:一种古代的座具,常用于夜晚的聚会。
  • 佩环:指的是耳环,象征着美好的回忆。

典故解析:

  • 蜀城:古代指的是蜀汉的都城成都,象征着繁华与美好。
  • 金汤:这是对长江的美称,反映了江南的美丽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梦阮,号归舟,宋代诗人,以词作著称,风格清新脱俗,擅长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曾伯晚年,身处繁华而又怀念故乡的境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自和》通过描绘高楼、江河、风景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歌开篇通过“最高楼上又层阑”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高远的空间感,与“目短元龙空海寰”的句子相结合,表现出一种对辽阔海洋的眺望与感叹。同时,诗人对建筑和自然的描绘,体现出他对于壮丽景色的欣赏与自豪。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提到“西风障面曾筹檄”,显示出他对往事的追忆以及对历史的思考。夜月下的胡床则勾起了他对往昔的怀念,生动地表达了他心中对于美好时光的向往。最终,诗人感叹年华已逝,虽蜀城美丽,但归家的心情更加迫切,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哲学和对故乡深厚的情感。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李曾伯对人生、故乡、时光的深刻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最高楼上又层阑:描写高楼的层次,意在展示地理位置的高远。
  2. 目短元龙空海寰:通过“目短”来表达视野的局限,进一步渲染出空旷的感觉。
  3. 栋宇地雄千嶂表:展现出壮丽的建筑与山峦的对比。
  4. 金汤天设两江间:描绘长江的壮阔,反映出自然的美。
  5. 西风障面曾筹檄:通过西风的描写,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
  6. 夜月胡床忆佩环:夜晚的景象让人想起美好的回忆,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7. 老去凭虚心辄悸:表达了年老后的惶恐与不安。
  8. 蜀城虽好不如还:最后一句总结,归家心切,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次使用对仗的手法,比如“栋宇地雄千嶂表,金汤天设两江间”。
  • 比喻:将长江比作金汤,形象生动。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的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以及对人生和时光的感慨,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楼:象征着地位与繁华。
  • 江河:象征着生命与历史的流逝。
  • 西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往事的追忆。
  • 夜月:象征着宁静与思考的时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最高楼上又层阑”中的“层阑”指什么?

    • A. 栏杆
    • B. 楼梯
    • C. 窗户
      答案:A
  2. 诗中提到的“蜀城”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西安
    • B. 成都
    • C. 南京
      答案:B
  3. 诗中的“西风”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时光流逝
    • C. 冷漠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自和》与杜甫的《登高》均展现了对自然的眷恋与对人生的感慨,但李曾伯更多地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而杜甫则强调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李曾伯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