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其六 丁亥送方子南出蜀》
时间: 2025-01-17 09:49: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 其六 丁亥送方子南出蜀》
行客送行客,况又值新秋。
莼乡此去万里,先我上扁舟。
三载乌奴聚首,异县乡情对语,
乘月几登楼。
去去远蜀口,日日望吴头。
丹青手,描不就,此离愁。
半生萍梗江汉,别恨最绸缪。
远水长空一色,风顺波平如掌,
雁序际天游。
故旧有相问,犹滞剑南州。
白话文翻译:
送别的旅人又送走旅人,正值新秋时节。
莼菜的故乡在远方,此次出行万里,
我早已先行登上扁舟。
三年来大家聚在一起,来自不同地方的乡情相对而语,
在月光下几次登上楼头。
远去的蜀地,每天都在望着吴地的方向。
即使是绘画的手艺,也描不出这份离愁。
半生漂泊如浮萍,离别的遗憾最为绵长。
远处的水天一色,风平浪静如掌,
大雁在天际成行飞去。
老友还在问候,我却依然滞留在剑南州。
注释:
- 莼乡:莼菜的故乡,象征着故乡的思念。
- 扁舟:小船,指代出行的工具。
- 乌奴:指作者的朋友,可能是指一群朋友。
- 丹青手:形容画画的技艺,意指即使技艺再高,也无法描绘离愁。
- 萍梗:漂浮在水面的萍草,象征漂泊不定的生活。
- 剑南州:指的是四川地区,可能是朋友所滞留的地方。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曾伯,宋代诗人,因其才华横溢而受到后世的尊重。其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人生、友情的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丁亥年,正值诗人送别好友方子南出蜀,诗中融入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慨。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 其六 丁亥送方子南出蜀》是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送别诗。诗人以“行客送行客”开篇,生动勾勒出送别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首句中的“况又值新秋”,让读者感受到季节的变迁与时光的流逝,增添了离别的愁苦。接着,诗人通过对故乡的思念、友人的聚会、以及对未来旅途的展望,展现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
“丹青手,描不就,此离愁”一句,表达了离愁的深重与无奈。尽管技艺高超,但离愁却是无法完全用画笔描绘出来的。这不仅反映了诗人的感伤,也让读者感同身受,深刻领会到离别的痛苦和对友谊的珍惜。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如“远水长空”、“风顺波平如掌”等,构建出一幅美丽而又忧伤的画面,令人沉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行客送行客:描述送别的情景,强调送别的普遍性。
- 况又值新秋:新秋的季节使离别显得更加伤感。
- 莼乡此去万里: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距离的遥远加重了离愁。
- 三载乌奴聚首:回忆与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
- 去去远蜀口:暗示朋友即将远行,心中不舍。
- 丹青手,描不就,此离愁:即使有高超的绘画技艺,也无法描绘心中的离愁。
- 半生萍梗江汉:象征漂泊的生活,表达对离别的深切体验。
- 远水长空一色,风顺波平如掌:描绘自然景色,暗示内心的宁静与惆怅。
- 故旧有相问,犹滞剑南州:表达对老友的思念和自身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愁比作难以描绘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丹青手,描不就,此离愁”,工整的对仗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伤,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意象分析:
- 莼乡:象征着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去的怀念。
- 扁舟:象征着人生的旅程和漂泊的状态。
- 江汉:代表着流动的时间与生活的变迁。
- 雁序:象征着远行与归属,寄托着对友人的祝愿。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莼乡”指的是什么?
- A. 朋友的故乡
- B. 莼菜的生长地
- C. 诗人的家乡
- “丹青手”用来形容什么?
- A. 画家的技艺
- B. 诗人的情感
- C. 旅行的工具
答案:
- B
- A
- 诗中提到的“莼乡”指的是什么?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送友人》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送友人》同样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更加强调豪情与壮志,而李曾伯的《水调歌头》则更为细腻,注重情感的深邃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