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飞来海上峰,琢出华阴碧。
炷香上褭褭,映我鼻端白。
听公谈昨梦,沙暗雨矢石。
今此非梦耶,烟寒已无迹。
白话文翻译:
飞来的峰峦从海上而来,雕琢出华阴的碧绿。
香烟袅袅升起,映照在我鼻端的白色。
听你谈论昨夜的梦,沙子暗暗地落在雨中、箭矢和石头上。
现在这不是梦吧,烟雾已经消散得无影无踪。
注释:
字词注释:
- 飞来:指从远处飞来或出现。
- 琢:雕刻,精雕细琢。
- 褭褭:形容香烟袅袅升起的样子。
- 沙暗:沙子落下,暗示阴暗的环境。
- 烟寒:烟雾带来的寒意。
典故解析:
- 华阴:指华山一带,常被诗人用作隐喻,象征高洁、清幽的境界。
- 昨梦:梦境常常在古诗中作为一种虚幻的象征,与现实相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文学上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尤其擅长于山水诗、咏怀诗。
创作背景: 《博山炉》是黄庭坚与友人曹子方的交流中所作,表达了对香烟、梦境等元素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香烟袅袅升起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索。开篇“飞来海上峰,琢出华阴碧”,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更隐喻了诗人心中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炷香上褭褭,映我鼻端白”则通过具体的香气描绘,传达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情趣。接下来,诗人听公谈论昨夜的梦,梦境与现实交错,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仿佛在探讨人生的虚幻与真实。“今此非梦耶,烟寒已无迹”将读者引入一种哲学思考,是否这一切不过是梦境,而真实的存在又在哪里?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黄庭坚对生活的敏感与对理想的追求,充满了哲理的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飞来海上峰:描绘了从海上飞来的高峰,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壮丽感。
- 琢出华阴碧:通过雕刻的比喻,表现出山的美丽与清新。
- 炷香上褭褭:香烟袅袅升起,增加了诗的氛围,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
- 映我鼻端白:香气扑鼻而来,使得这一景象更为生动。
- 听公谈昨梦:与友人聊天,分享梦境,反映出文人之间的交流。
- 沙暗雨矢石:暗示梦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 今此非梦耶:对现实与梦境的思考。
- 烟寒已无迹:香烟消散,现实的清晰感加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飞来的峰峦与理想境界相联系。
- 拟人:香烟的袅袅上升仿佛在与人对话。
- 对仗:句式整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梦境与真实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上峰:象征着高远、理想的追求。
- 香烟:代表着生活的细腻与宁静。
- 梦境:映射人内心的渴望与幻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海上峰”象征什么?
- A. 现实的困境
- B. 理想的追求
- C. 过去的回忆
-
“炷香上褭褭”中的“褭褭”表示什么?
- A. 香气的浓烈
- B. 香烟袅袅升起
- C. 香的颜色
-
诗中提到的“昨梦”代表了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梦想与幻想
- C. 未来的希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哲学思考。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孤独与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黄庭坚与苏轼的诗作,两者都擅长描绘自然与生活的哲理,但黄庭坚更倾向于细腻的描写,苏轼则更具豪放与奔放的个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黄庭坚全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